程氏有烈女

程氏有烈女,自名为笋姑。

六岁诵论语,七岁奉盘盂。

八岁工织缣,九岁绣罗襦。

十岁慈母病,甘饿其体肤。

三日常不饭,羹药办中厨。

笋姑年十七,未常里门趋。

趋趋户庭间,亦不踰门睮。

其岁为戊申,其月为辰娵。

野鸟守房舍,暴客执矛殳。

公然纵白刃,获金而索珠。

阿母病床褥,女不忍驰驱。

宁死于母旁,慷慨行捐躯。

暴客挥火茅,延烧乎室隅。

救火抵母难,身与白刃俱。

毁生存大义,气绝在须臾。

观者如堵墙,股栗泪填衢。

行者久伫立,叹息烈女殊。

老者哭纸钱,焚致乎修途。

幼者馈巾帛,村村桑叶枯。

媒妁向婿言,此罪谁当诛。

程氏筮十日,不久当归夫。

岂知中道崩,使君委罗敷。

何以拜姑嫜,姑嫜泣乌乌。

命子各成礼,长恸恨穿窬。

衔悲收汝骨,归葬乎上都。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笋姑的烈女,展现了她从六岁诵读《论语》到十七岁勇敢牺牲的全过程。诗中不仅赞扬了笋姑的才智和孝顺,更凸显了她在面对强盗侵扰时的英勇行为,以及对母亲的深情厚意。

诗开篇即点出笋姑的非凡之处,六岁便能诵读《论语》,展现出她的聪颖;七岁开始学习生活技能,如奉盘盂、织缣、绣罗襦,显示了她的多才多艺。然而,真正的考验发生在她十七岁时,当时家中遭遇强盗侵扰,母亲病重,笋姑选择留在母亲身边,拒绝逃离,最终在保护母亲的过程中牺牲自己。

诗中通过“野鸟守房舍,暴客执矛殳”、“救火抵母难,身与白刃俱”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笋姑的英勇行为。她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保护母亲,更是为了守护家庭的大义。诗最后通过“老者哭纸钱,幼者馈巾帛”等细节,展现了社会对笋姑英勇行为的深切哀悼和敬仰。

这首诗不仅是对笋姑个人英雄事迹的颂扬,也是对传统美德——孝顺、勇敢、牺牲精神的赞美。通过笋姑的故事,诗人呼吁人们珍惜家庭、尊重生命,并在面临困难时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收录诗词(73)

王鸣雷(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伉俪

藁砧何翩翩,乡里方少年。

星临格泽丽,月照蚌东圆。

堂上致敬戒,君子其缠绵。

不剪锦麝蜡,不烧迷叠烟。

不华苹不绣,不连理不钿。

乘车不异轨,井渫不改田。

被刺共命鸟,席织共心毡。

煮共并根麦,浴共一流泉。

子盼我留睫,子趋我疾前。

我欢子无怒,我起子无眠。

两情同不蚀,金石以合坚。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苦役行

羊角脂,燕尾丝,上官掌粮如掌珠。三版字,半行朱。

十九天狗日,主簿捋髭须。堂上吏,屋下呼。

呼开门,避大姑。王米十八笠,笠笠连罗襦。

老妇三日不下厨,羹汤手办绩麻菇。

缝衣不得身上着,身脱县门心即乐。

形式: 古风

古镜叹

古镜堕井文字缺,铜腥已尽菱半折。

拾来直置玉几旁,斑驳坭中认磨灭。

今人得镜忆古时,照来镜发已如丝。

此镜开元龙脑铸,宋家宰相行照见。

是时天子传绀殿,三十六宫一日遍。

今人不同古人心,古人那似今人面。

免月会缺还复圆,此镜半面那可存。

从今镜水不镜镜,不如还镜古井眠。

形式: 古风

日本刀歌

客从外国来,遗我日本刀。

光磨七尺镜在掌,格格刺刺寒菱毛。

夜夜声沉复声响,射人阴火沙号号。

过海能令海神战,过河能令蛟母变。

此刀托身寒星华,仄面削石如削瓜。

动着颜面丹赭红,报雠报恩两眼雄。

国人七岁教舞剑,八岁教刀更教箭。

十岁身长腰在鞘,刀间不使妇人见。

处处创痕满体瘢,刀利刀钝听刀环。

打铁打刀宣咒语,杀人祭刀尸祭雨。

提出冥冥海气腥,残形短首髑髅鸣。

谁能夺取跨上马,为君定统平天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