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薳泛江送客用老杜韵

北风还入夜,波怒未能平。

江气云烟重,山光水墨轻。

荧荧渔火乱,惨惨暮寒生。

咫尺淮乡路,淹留系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北风吹拂直至夜晚,海浪翻腾无法平静。
江面上的雾气与云烟浓厚,山色在水墨画般的景色中显得轻盈。
点点渔火闪烁不定,傍晚的寒意更显凄凉。
近在咫尺的淮河故乡之路,我却因情感而流连忘返。

注释

北风:寒冷的北风。
还:仍然。
入夜:吹到深夜。
波怒:海浪汹涌。
未能:没有能够。
平:平静。
江气:江面的水汽。
云烟:云雾缭绕。
重:浓厚。
山光:山色。
水墨轻:如水墨画般轻盈。
荧荧:闪烁的。
渔火:渔民的灯火。
乱:杂乱无章。
惨惨:凄凉的。
暮寒:傍晚的寒意。
咫尺:很近的距离。
淮乡路:淮河沿岸的道路。
淹留:逗留。
系:牵动。
此情:这份情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北风还入夜,波怒未能平。”开篇便以北风与波涛的愤怒设定了一个肃穆而动荡的氛围,北风在夜色中回旋不息,江上的波浪亦是怒涛难平,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动荡的心绪。

“江气云烟重,山光水墨轻。”这里的“江气”指的是江上飘渺的水汽,它与云烟交织,使得天色变得浓重;而“山光水墨轻”则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意境,山光透过水面,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这种对比强烈的描写手法,不仅映衬了自然景物的多变,也反映出诗人的心情起伏。

“荧荧渔火乱,惨惨暮寒生。”夜幕低垂中,渔火(即渔民用以捕鱼的火光)在江面上闪烁不定,显得分外凄凉;而“惨惨暮寒生”则是对那逐渐降临的夜色与寒意的描绘,通过这些细节,诗人传递出一种深秋送别时的冷清感。

“咫尺淮乡路,淹留系此情。”最后两句,诗人提及了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淮乡路,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绪。这里的“咫尺”意味着短暂的停留,而“淹留”则是希望时间能够稍作停顿,以此来延续对远行者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风、波、云烟、山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对渔火、暮寒等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在送别时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和子薳官牌夹口韵是日闻官军破虔贼

滞留嗟是役,艰险笑吾生。

此去和风顺,朝来虔贼平。

湖山争喜气,雁鹜送欢声。

千里前塘路,应知客念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和子薳春江用老杜韵

欲去未成去,朔风鸣怒涛。

片帆洲外举,列岫雾中高。

竹屋雨沾被,纸窗寒透袍。

遥应望归艇,向夕走儿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和历阳李簿见寄

短鬓纷垂白,衰颜悴带黄。

多寒冬更甚,少睡夜能长。

旧学长荒废,新知感爱忘。

何时一樽酒,谈咏带江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天宁因上人次韵

日月漂流一鸟过,别来心迹病维摩。

是非孰辨聊分谤,诞信相讥要止讹。

摇落独怜松不改,澄清尝见海无波。

句中有眼劳开警,更问诸人会得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