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蚕丝(其一)

拾蚕蚕如指,出桑桑如掌。

一日三箔眠,交侬那得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养蚕人辛勤劳动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农事的生动细节。

“拾蚕蚕如指,出桑桑如掌。”这两句以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养蚕人的忙碌与细致。"拾蚕"如同拾起细小的物品,“蚕如指”形象地描绘了蚕儿的娇小;“出桑”则如同摊开手掌,“桑如掌”生动地表现了桑叶的丰盈。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养蚕过程中的精细与辛劳。

“一日三箔眠,交侬那得往。”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养蚕人日复一日的劳作状态。"三箔眠"意味着一天内要多次照顾蚕儿,确保它们在不同的蚕箔上休息和进食,体现了养蚕工作的连续性和紧迫性。“交侬那得往”,则表达了养蚕人无法分身,无法抽身去处理其他事务的无奈与专注。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养蚕人对蚕丝生产的执着与奉献精神。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作蚕丝(其二)

大茧大如卵,小茧垂其腴。

三秋上织作,君看罗绣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碣石篇(其一)

碣石中怒,沧海北倚。元气吐欱,若偃若起。

长风相薄,跳波千里。悬流冒颠,天汉外纪。

地轴高摽,毂转白日。与齐俱入,与汩偕出。

形式: 乐府曲辞

碣石篇(其二)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白日萧条,北风苦悲。

边声四起,胡马成群。爝火如星,列障如云。

钱镈既置,修我戈矛。裹粮坐甲,唯敌是求。

形式: 乐府曲辞

碣石篇(其三)

委蛇者河,千里一曲。方之舟之,匪刍伊粟。

太行诘屈,西北是经。车辙马迹,日不遑宁。

于铄圣人,依其在京。差次吏功,郡国以成。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