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顿起及第还蔡州

诏书京辅起沉沦,岁贡仍居第一人。

不愧得官名暂屈,自誇对策语深淳。

读书饱足终无厌,从宦奔驰自此新。

我去淮阳今不久,邻邦时得问音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皇帝的诏书使京师和附近的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他年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贡生。
他虽然暂时屈居官位不高,但自认为对策内容深刻纯正,无愧于此名。
他饱读诗书,永不满足,从此踏上仕途,开始了新的旅程。
我即将前往淮阳任职,时间不会太久,邻国的朋友会时常询问我的消息。

注释

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书。
京辅: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沉沦:比喻困顿或落魄。
岁贡:古代定期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每年选送的人才。
对策: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形式,考生对答皇帝或主考官的问题。
深淳:深厚淳朴,指言辞或思想深刻且纯正。
读书饱足:形容读书广泛深入,学识丰富。
从宦:从事官职,做官。
淮阳:古地名,今河南淮阳一带。
邻邦:相邻的国家或地区。
问音尘:打听消息,这里指询问对方的动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顿起及第归来蔡州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贺和对他未来的期许。首句“诏书京辅起沉沦”描绘了顿起从困境中被朝廷征召的荣耀时刻,暗示了他的才华得以重用。次句“岁贡仍居第一人”强调了他在科举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位居榜首。

“不愧得官名暂屈”赞扬顿起虽然暂时职位不高,但实至名归,显示出他的才学和品格。接下来,“自誇对策语深淳”是对顿起对策文章的赞美,认为其内容深刻且淳朴,显示出深厚学识和文采。

“读书饱足终无厌”表达对顿起勤奋好学的肯定,读书之志永不满足。最后一句“我去淮阳今不久,邻邦时得问音尘”则透露出诗人即将离开,但仍期待与顿起保持联系,关心他的消息。

整首诗洋溢着对顿起的赞赏和祝福,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进取精神和对学问的尊重。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高士敦赴成都兵钤

扬雄老病久思归,家在成都更向西。

邂逅王孙驰驿骑,丁宁父老问耕犁。

禅房何处不行乐,壁像君家有旧题。

德厚不妨三世将,时平空见万夫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送高安罗令审礼

一邑忧劳水旱中,牛刀闲暇似无功。

政成仍喜新蚕熟,归去还将旧橐空。

清白久闻誇父老,沉埋谁为诉诸公。

谪居长恨交游少,怅望肩舆又欲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梁交供知莫州

猛士当令守四方,中原诸将近相望。

一樽度日空閒暇,千骑临边自激昂。

谈笑定先降虏使,诗书仍得靖戎行。

君看宿将何承矩,安用摧锋百战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傅宏著作归觐待观城阙

胶西前辈郑康成,千载遗风及后生。

旧学诗书儒术富,兼通法律吏能精。

还家綵服频为寿,得邑河壖喜有兵。

民事近来多迫促,弦歌聊试武城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