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感兴二十五首(其二十)

老氏啬而生,并力攻一境。

深入黑暗中,杳杳无光景。

佛氏定而死,百动不离静。

了了谁在眼,莫掇水中影。

终然归空无,用处各驰骋。

纷纷堕此中,未悟此二柄。

漂流馀千年,谁能折锋颖。

邈哉我前修,忠信得要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探讨了人生的智慧与境界。老子主张“啬”,即节俭、收敛,强调深入内心,追求内在的光明,不被外在的光景所迷惑。而佛陀则倡导“定”,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认为一切行动都应源于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诗人指出,这两种思想最终都导向了“空无”的境界,但它们的运用方式却各不相同。

诗中提到“二柄”,可能指的是老子的“道”和佛陀的“定”,是引导人们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工具或方法。诗人感叹于这些智慧的深邃与复杂,以及它们对个体心灵的影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认为他们能够抓住道德与信仰的核心,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哲学思想对个人精神成长的作用,以及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与联系,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重视。

收录诗词(486)

方一夔(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续感兴二十五首(其二十二)

金陵旧长安,谯郡今丰沛。

吴州对楚山,二水相萦带。

团团清淮月,久落青天外。

长江穴岷峨,奔迫走吴会。

一朝金翅飞,万丈铁锁碎。

列郡空崚嶒,故国馀丛荟。

升高望中原,极目了河岱。

大运有奔沦,兴废更百代。

客行秋风早,中路乏资贷。

归寻旧蓑笠,独钓吾邦濑。

形式: 古风

续感兴二十五首(其二十三)

自从判清浊,人文肇古羲。

中间更百圣,扶竖颠与衰。

孔孟死不作,千载无明师。

嗟此仁义路,举世争背驰。

无人障横溃,一朝坠民彝。

微言虽尚在,骎骎化侏离。

斯文亘万古,悠悠竟何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续感兴二十五首(其二十四)

昔时累科举,读书患不足。

天今予我暇,有书真不读。

煌煌百圣心,清彻寒泉玉。

遗泽存读书,浸作生民福。

静观灵台中,万象森在目。

天寒境自明,欲浅机自触。

斯文化异端,骎骎即深谷。

晞颜以自励,吾欲求之复。

形式: 古风

次韵徐古泉雪冈见寄

掬泉陟云亭,撼桐款石室。

桐以药清羸,泉以洗怆恻。

惟昔有二君,靳与世纷出。

我来泛沧溟,幽岩傍攲侧。

不如岘山去,行尽风沙碛。

交君父子间,风仪宛如昔。

引坐读书巢,呼酒软我膝。

吟髭怒气张,笑眼寒光溢。

莱编如正色,澹然离芗泽。

别去不空手,怀袖粲金碧。

笑我顽鲁胸,孔窍暗如漆。

顺涂咏其事,搔痒发故疾。

闭门课学子,风雨隔十日。

苍苍乔木春,杳杳碧云夕。

相思托空言,各倚天一壁。

终携赤藤杖,相期访仙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