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路作三首(其二)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太平盛世,人们热衷于提出策略,想要影响高官。
如今一事无成,我只能依恋地陪伴着年迈的农人。
驾着小舟不知去向,我心中所爱的是汶阳那片地方。

注释

明时:太平盛世。
好:喜好,热衷。
画策:策略,计谋。
干:影响,求取。
王公:高官。
今日:现在。
无成事:一事无成。
依依:依恋,不舍。
亲:亲近,陪伴。
老农:年迈的农人。
扁舟:小舟。
向何处:不知去向。
吾爱:我所爱。
汶阳中:汶阳之地。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诗,语言朴实而富有意境。开篇两句“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表达了诗人年轻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想要在政治上取得成就,与"王公"——即高官显贵们比肩。而下文“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则显示出诗人的现实处境与年轻时的理想相去甚远,现在的他并没有实现那些宏伟的计划,而是安于平淡,与老农为伴。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功名之虚幻有着深刻的体会。

第三句“扁舟向何处”则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景,扁舟可能是诗人行走江湖的工具,也象征着诗人的漂泊和探索。最后一句“吾爱汶阳中”,则表达了诗人对某个地方——汶阳的喜爱,这里的"中"字暗示了一种深入其中,融为一体的情感投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

整首诗通过对比年轻时的抱负与现实中的平淡生活,以及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东平路作三首(其三)

清旷凉夜月,裴回孤客舟。

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

秋至复摇落,空令行者愁。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形式: 古风

古歌行

君不见汉家三叶从代至,高皇旧臣多富贵。

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

苍生偃卧休征战,露台百金以为费。

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形式: 古风

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

离心忽怅然,策马对秋天。

孟诸薄暮凉风起,归客相逢渡睢水。

昨时携手已十年,今日分途各千里。

岁物萧条满路岐,此行浩荡令人悲。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