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乾禾黍满,宝钗耕出馀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形式: 古风

翻译

泰山的秋天和毫毛都无比广大,大小事物在相互映衬中显现。
在广阔的世界里,一切生灭都在一粒灰尘中,杭州和颍州的优劣难以分辨。
我在钱塘湖边拓展湖面,男女游客们争相欣赏美景。
六座桥梁横跨天河之上,北山与南屏山自此相连。
忽然间,我惊叹于二十五万里长的景象,老葑草木卷走了乌云,天空一片晴朗。
来到颍尾欣赏秋色,一条水路环绕着昭灵宫。
遥想吴越之地无法触及,只能借你的月光斧头,照亮朦胧的景色。
二十四桥又能怎样,换不来这十顷如镜的湖面风韵。
雷塘的水已干涸,稻谷满地,仿佛宝钗耕出的龙凤图案。
明年诗人来访凭吊古迹,我将与秋虫共度霜夜哀歌。

注释

太山:泰山。
秋毫:秋天的毫毛,形容极小的事物。
钜细:大小。
相形:相互比较, 显现。
大千:宇宙, 世界。
一尘:一粒灰尘。
雌雄:优劣, 竞争。
钱塘:古代地名,今杭州。
拓湖渌:拓展清澈的湖面。
六桥:六座桥梁。
天汉:银河。
老葑:老草, 草木。
苍云:乌云。
朅来:忽然。
昭灵宫:宫殿名。
朣胧:模糊, 不清晰。
玻璃风:比喻清澈透明的湖风。
雷塘:地名。
宝钗:传说中的美玉。
馀鸾龙:剩余的龙凤图案。
霜夜:寒冷的夜晚。
号秋虫:对着秋虫哀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人通过对比太山和秋毫的无穷细致,表达了大千世界在一尘中展现的哲理。接下来,诗人自述身处钱塘湖畔,描绘大堤边士女争相欣赏的繁荣景象,以及六桥横跨天汉与北山南屏相连的壮丽画面。

突然之间,诗人惊叹西湖之美,如同二十五万丈的高峰,老葑席卷在苍云空中。颍水流淌,秋色悠然,一水萦带环绕着昭灵宫。这段景致让诗人感慨,不禁思念吴越古地,却又觉得难以抵达,只能借助月光斧砺心志。

对二十四桥的描写,则表明即使是著名的美景,也无法与眼前这片玻璃般透明的风光相比。雷塘水干,禾黍丰茂,宝钗耕出,如同馀鸾龙一般。这一切美好都在诗人的笔下生动展现。

最后,诗人预言来年诗客将前来吊古,伴随着霜夜中秋虫的鸣叫,共同感受这份深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的胸襟与才华。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德麟西糊新成见怀绝句

壶中春色饮中仙,骑鹤东来独惘然。

犹有赵、陈同李、郭,不妨同泛过湖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

使君不用山鞠穷,饥民自逃泥水中。

欲将百渎起凶岁,免使甔石愁扬雄。

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千夫馀力起三闸,焦陂下与长淮通。

十年憔悴尘土窟,清澜一洗啼痕空。

王孙本自有仙骨,平生宿卫明光宫。

一行作吏人不识,正似云月初朦胧。

时临此水照冰雪,莫遣白发生秋风。

定须却致两黄鹄,新与上帝开濯龙。

湖成君归侍帝侧,灯花已缀钗头虫。

形式: 古风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

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

谬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

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

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

报君不虚受,知我非轻啜。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双石,并叙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