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崔校书静话言怀

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

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

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我们都出生在咸通年间,无论是信奉佛教还是遵循儒家,志趣都极为高尚。
我已心甘情愿地身披禅师的僧衣,而你的心中似乎还期待着脱下官服蓝袍。
清晨,白须对着铜镜映照,稀疏的白发在寒冷中等待剃刀的修整。
虽然我们出世修行或朝拜天子都还未达成,但这不妨碍我们往来间洋溢的文人雅兴。

注释

同年:同一时期。
生:出生。
咸通里:指唐代的一个时期,咸通是唐懿宗的年号。
事佛:信仰佛教。
为儒:遵循儒家学说。
趣尽高:志趣高尚。
我性:我的本性。
已甘:已经愿意。
披祖衲:穿上祖传的僧衣,比喻真心修行。
君心:你的心意。
犹待:还期待。
脱蓝袍:脱下官服,象征辞官归隐。
霜髭:白色的胡须,形容年老。
晓几:清晨时分。
临:面对。
铜镜:镜子,古代多为铜制。
雪鬓:白色的鬓发。
寒疏落:因稀疏而显得冷清。
出世:超脱尘世,这里指修行成佛。
朝天:朝拜天子,指仕途得意。
俱未得:都还没有实现。
不妨:不影响。
还往:相互来往。
风骚:风采、文采,这里指文人的情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朋友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和对未来的期待。"同年生在咸通里,事佛为儒趣尽高"表明两人出生在同一时期,都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其中一人沉迷于佛法,另一人则专注于儒家学说,都各自追求到了极高的境界。"我性已甘披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已经乐于接受并遵循古人的教导和智慧,而朋友的心中仍然保留着世俗的牵挂,尚未完全超脱。

接下来的两句"霜髭晓几临铜镜,雪鬓寒疏落剃刀"通过对比白发和剃刀,生动地描绘了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意境。诗人在清晨面对着铜镜,看到了自己因岁月而渐渐变白的胡须,同时听到外面传来了剃头人的声音,这种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最后两句"出世朝天俱未得,不妨还往有风骚"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与精神追求之间矛盾的体认。尽管尚未完全脱离尘世,也没有达到心灵的至高境界,但他并不以为此生无望,认为仍然可以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于生活与信仰之间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乞樱桃

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

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

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

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小松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

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山中春怀

心魂役役不曾归,万象相牵向极微。

所得或忧逢郢刃,凡言皆欲夺天机。

游深晚谷香充鼻,坐苦春松粉满衣。

何物不为狼籍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山中荅人

谩道诗名出,何曾著苦吟。

忽来还有意,已过即无心。

夏月山长往,霜天寺独寻。

故人怜拙朴,时复寄空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