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王碑附诗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

曹之祖王,畏塞绝迁。零王黎公,不闻仅存。

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荐畯功。

苏枯弱彊,龈其奸猖。以报于宗,以昭于王。

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

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太支第十三代,曹姓兄弟居末位。有的消失有的微弱,曹氏开始承担事务。
曹氏的祖先为王,因畏惧边塞而迁移。零王黎公,听说已几乎灭绝。
父子之间频繁改封,三位王者守护着名号。延续百年,才有了成王的出现。
成王的建立,全靠他亲自操劳。他的文治显赫,武功也推荐了众多能人。
苏枯弱小,但奸邪猖獗。他以此回报宗族,彰显于君王。
君王也有子嗣,居住在王宫,只看旧例,谨慎小心地行事。
他真实地获取和模仿,刻下诗篇在石碑上,以此显示没有尽头。

注释

太支:古代贵族的分支。
曹:姓氏。
畏塞:畏惧边疆的险阻。
迁:迁移。
成王:指某一重要人物。
躬:亲自。
文被:文治的光辉。
畯功:杰出的功劳。
苏枯:形容衰弱。
龈:对抗,反击。
蹶蹶陛陛:谨慎小心的样子。
实取实似:实实在在地遵循和模仿。
碑:石碑,用于记载事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曹成王碑》附诗。诗中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德治与武功并重的政治理念的推崇。

“太支十三,曹于弟季”开篇即点明曹姓家族的重要性,通过数字“十三”传递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息。接下来的“或亡或微,曹始就事”则表达了曹氏家族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自我提升和奋斗。

诗人接着提及“曹之祖王,畏塞绝迁”,强调了曹姓的皇家血统和崇高的地位。随后的“零王黎公,不闻仅存”则转而描写某个时期王室衰微的情况,但这种衰落并非无迹可循。

紧接着,“子父易封,三王守名”表达了对古代圣明君主及其子孙能保持美好名声的赞誉。这里的“三王”通常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理想君主形象,代表着理想的政治秩序和德治。

“延延百载,以有成王”则直接点出了诗中最重要的人物——成王,表明了对这位理想君主的期待。成王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其“作”,即其政绩和作为,与众不同,“一自其躬”强调了成王个人品德与行为的完美无瑕。

接下来的“文被明章,武荐畯功”进一步描绘了成王不仅文治有功,而且武功赫赫,是一个集文武于一身的理想君主。接着,“苏枯弱彊,龈其奸猖”则用生动形象表达了成王对国家的保护与清除邪恶之事。

“以报于宗,以昭于王”意味着成王的伟大业绩不仅被家族所铭记,更是被整个王室所传颂。末尾,“王亦有子,处王之所,唯旧之视,蹶蹶陛陛”则描写了理想君主后代子孙依然保持着高贵的品德和地位。

最后,“实取实似,刻诗其碑,为示无止”表达了对成王美好事迹的永恒纪念,以及将这些理想化身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雕刻于碑石上的愿望,这样做既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警示后世。

总体而言,韩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理想君主及其德治与武功并重政治理念的赞美,以及这种理想形象的永恒价值。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琴操十首(其六)岐山操

我家于豳,自我先公。伊我承绪,敢有不同。

今狄之人,将土我疆。民为我战,谁使死伤。

彼岐有岨,我往独处。人莫余追,无思我悲。

形式: 琴操

琴操十首(其二)猗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形式: 琴操

琴操十首(其七)履霜操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形式: 琴操

春雪间早梅

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

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

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

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

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荧煌初乱眼,浩荡忽迷神。

未许琼华比,从将玉树亲。

先期迎献岁,更伴占兹晨。

愿得长辉映,轻微敢自珍。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