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
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
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访古迹,追寻历史与宗教的思考情景。宝坊、神理、雁塔等名词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佛教文化场景,让人联想到古代僧侣修行和禅悦的生活状态。
“加持将暝合”一句,暗示了时间流逝与日落黄昏的氛围,也许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了这座寺庙。"朗悟豁然开"则表达了一种心灵上的解脱和顿悟,是佛教中修行所追求的境界。
最后两句“两世分明见,馀生复几哉”是对轮回与解脱的深刻体会。诗人似乎在反思生命的无常和苦难,以及通过宗教信仰寻找超脱之路。这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佛教哲学深度的领悟。
整首诗以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古寺幽静、禅意盎然的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解脱之道的深刻思考。
不详
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相逢此溪曲,胜托在烟霞。
潭影竹间动,岩阴檐外斜。
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
借问淹留日,春风满若耶。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
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
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
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谪远自安命,三年已忘归。
同声愿执手,驿骑到门扉。
云是帝乡去,军书谒紫微。
曾为金马客,向日泪沾衣。
冠古积荣盛,当时数戟门。
旧交丞相子,继世五侯孙。
长剑倚天外,短书盈万言。
秋风一送别,江上黯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