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丞相送行二首(其二)

山畔孤亭一水滨,归来华发已欺人。

脱身异县干戈地,得意吾庐笋蕨春。

早着青衫成底事,惯遭白眼欲谁亲。

此君真有高人节,肯与山翁作近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山边孤亭靠水边,归来时满头白发已显老态。
逃离战乱之地来到这异乡,对居住在竹篱茅舍感到满足,享受春天的竹笋和蕨菜。
早早穿上青色官服有何作为,常受冷遇,想找谁亲近。
这位先生确实有高尚的人格,愿意和山野老翁成为邻居。

注释

山畔:山边。
孤亭:孤独的亭子。
一水滨:靠近水面。
归来:回来。
华发:白发。
异县:他乡。
干戈地:战乱的地方。
得意:感到满足。
吾庐:我的居所。
笋蕨春:春天的竹笋和蕨菜。
青衫:古代低级官员的服装。
成底事:有什么结果。
白眼:冷遇,轻视的目光。
欲谁亲:想找谁亲近。
此君:这位先生。
高人节:高尚的人格。
肯:愿意。
山翁:山野老翁。
作近邻:成为邻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隐山林的读书人形象。"山畔孤亭一水滨,归来华发已欺人"表明诗人在山旁建有一座亭子,面对流水,时间久了,头发已经花白,但外表上看起来仍然年轻。"脱身异县干戈地,得意吾庐笋蕨春"则展示了诗人摆脱世俗纷争,在另一个地方找到心灵的归宿,自建茅庐,享受着春天的美好。

接着的两句"早着青衫成底事,惯遭白眼欲谁亲"透露出诗人早早地就穿上了平民的衣服,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对于那些常常投来异样目光的人,诗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去在意他人是否愿意接近自己。

最后两句"此君真有高人节,肯与山翁作近邻"表达了对某位君子的赞赏,这位君子具有高尚的品格,愿意与诗人这位山林隐者成为邻里。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志同道合之人的深深赞赏。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次韵李丞相送行二首(其一)

三年袖手卧江滨,着眼终成出世人。

笔下风云作时雨,胸中丘壑作阳春。

买山尘外曾相见,漉酒愁边情更亲。

惜取风骚等闲句,他时密膝咏臣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其二)

几日公来浴凤池,蹇驴陪乘偶参差。

羁栖自笑卧盘谷,健句争先诵渼陂。

世路吹齑无念到,山游啖蔗不言知。

紬书倘遂云根筑,肯与酸寒郑老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李伯纪丞相游贤沙凤池之作(其一)

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

杖屦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边来。

黑头半为忧时改,青眼唯逢胜地开。

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比陈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苏粹之发干见赠(其二)

漂泊音书断,艰难会合迟。

那知休老地,却数别君时。

岁晚商山寂,天寒楚水悲。

无言一杯酒,怀抱各相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