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乐府三首(其三)襄阳乐

使君未来襄阳愁,提戈入市裹毡裘。

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

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

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使君还未到襄阳,心中已满是忧虑,手持武器进入城中,身披毛毡衣裘。
自从南渡沔水后,襄阳平静无战事,春天的游玩活动频繁。
襄阳春天的欢乐何处寻?就在岘山之阳,汉江河畔。
使君的红色旗帜飘扬,人们都说使君像羊祜、杜预那样贤明。
路边遇见行人询问洛阳消息,中原战事激烈,田野荒芜。
北方的人听说襄阳的快乐,看着南飞的大雁,心中悲痛欲绝。

注释

使君:指州郡长官。
愁:忧虑。
提戈:持戈。
裹毡裘:穿着毛毡衣裘。
南渡:向南渡过。
沔:汉水。
襄阳无事:襄阳地区安宁。
春游:春季游玩。
岘山之阳:岘山的南面。
汉江浦:汉江边。
朱旆:红色的旗帜。
似羊、杜:像羊祜、杜预那样的贤臣。
洛阳:中原重要城市。
苦战:艰难的战斗。
春田荒:春季农田荒芜。
北人:北方人。
目送飞鸿:望着南飞的大雁。
断肠:心肠寸断。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襄阳春日游乐的诗篇。诗人通过使君的视角,表达了对襄阳美好春光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乱时代中原春田荒废的忧虑。

"提戈入市裹毡裘"一句,设定了一种军事化的生活场景,使君身着毡裘,手执戈入市,透露了边塞地区的紧张气氛。随后"自从毡裘南渡沔,襄阳无事多春游"则转而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使君在襄阳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多次享受春天的游乐。

"襄阳春游乐何许,岘山之阳汉江浦"更具体地指出了使君春游的地点是在岘山之阳的汉江岸边。这里的景色宜人,使君的春日游乐仿佛是对美好自然的一种沉醉。

然而,诗意随后转折,以"使君朱旆来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表现了人们对于使君形貌的描述,既有赞誉之词,也透露出一些嘲讽或是比喻。接着"道边逢人问洛阳,中原苦战春田荒"则切换回对战争与颓败景象的关注,通过一个途经者询问洛阳的情况,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痛苦。

最后两句"北人闻道襄阳乐,目送飞鸿应断肠"表达了远方的人们听闻襄阳之乐,而自己只能在目送离去的飞鸟中寻找寄托心中的哀愁。这不仅是对音乐的向往,更是对和平生活的一种渴望。

整首诗通过使君的襄阳春游,展现了战争与和平、荒废与美好的强烈对比。它不仅是一次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矛盾。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岘山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罶。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万山

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

汉水蹙成潭,旋转山之趾。

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

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

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

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

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

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

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

形式: 古风

隆中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蜓迹,使我寒涕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竹叶酒

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

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

耆旧人何在,丘坟应已平。

惟馀竹叶在,留此千古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