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二首(其一)

年来偪仄缘何事,咫尺溪山到未能。

郭外清游还送客,林间软语忽逢僧。

空庭石在头宁点,溪壑龙亡气尚腾。

不必悬厓留姓字,古苔埋没几人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年来偪仄缘何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几年生活琐碎、忙碌的感慨,似乎在反思为何如此忙碌却未能亲近自然。接着,“咫尺溪山到未能”则直接点明了这种遗憾,即使山水近在咫尺,却未能亲临其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渴望。

“郭外清游还送客,林间软语忽逢僧”两句,通过描绘郊外清幽的游历场景,以及偶然遇见僧人的温馨对话,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里不仅有自然风光的美丽,更有与僧人交谈时心灵的触动,体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求精神慰藉的愿望。

“空庭石在头宁点,溪壑龙亡气尚腾”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空庭中的石头虽已失去活力,但溪谷中曾经潜伏的龙虽然已逝去,但其气息仍在空气中弥漫,象征着生命虽终有一逝,但其精神或影响却能长久留存。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暗示了生命的延续性和精神的不朽性。

最后,“不必悬厓留姓字,古苔埋没几人曾”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认为在自然面前,个人的姓名和功绩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会被时间遗忘。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游虎丘二首(其二)

出城便爱小嵯峨,濯足还来碧涧阿。

飞磴未跻先瘆瘭,断碑欲认更摩挲。

溪山有待登临久,今古无穷感慨多。

我比乐天官更适,十年一到意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唐子畏之九仙山祈梦

人生出处天难问,闻有灵山试扣之。

三月裹粮真不易,一生如梦复何疑。

天台雁荡归时路,秋月春风别后思。

我亦有疑烦致问,苍生帖息定何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歌风台

銮舆翠盖始东巡,隆准依然泗上身。

父老已非丰沛旧,尘埃谁识帝王真。

八千子弟空歌楚,百二河山竟去秦。

莫道四方须猛士,商山閒杀采芝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海塘谣

田于何所,靳公之塘。公今何在,我田我耕。

昔公未来,潮齧我堤。浩浩洪流,浸我稻畦。

公之来兮志何壮,稽天之浸身以障。

楗以木,填以壤,隐然长虹横海上。

潮安流,田有秋,温人饱饭卧且收。

靳公靳公胡不留。

稽山摧,潮水歇,靳公之名乃可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