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空山泉石四无邻,亭构当年已化尘。
前辈文章关气运,后来瞻仰愧乡人。
寒林缥缈荒烟外,霜径逶迤古涧滨。
景物已殊风俗在,壶浆来往见滁民。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名为《寻醉翁亭故址》。诗中描绘了对古代名胜“醉翁亭”的追忆与感慨。
首联“空山泉石四无邻,亭构当年已化尘”描绘了一幅空寂的山景,泉水与岩石相映成趣,但昔日的亭台楼阁如今只剩下尘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颔联“前辈文章关气运,后来瞻仰愧乡人”表达了对前人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文章与作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未能达到前辈成就的自谦与愧疚。
颈联“寒林缥缈荒烟外,霜径逶迤古涧滨”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感,寒林在远处若隐若现,霜径蜿蜒于古老的溪边,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氛围。
尾联“景物已殊风俗在,壶浆来往见滁民”则转向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关注,尽管景物已经改变,但淳朴的风俗依旧存在,人们依然以热情好客的方式接待过往的旅人,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蕴含着对社会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
不详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十五离乡今七十,版图已作帝乡民。
田园晚岁治生足,儿女全家习俗淳。
犹有诗书传世业,不胜悲喜见宗亲。
百年杨氏衰兼盛,一夜灯前语向晨。
潇洒清风满素襟,况兼文采映儒林。
圣朝贤达皆推毂,晚岁京华始盍簪。
书閤淹留春酒熟,斋房谈咏夜灯深。
年来渐觉朋游减,坐看晨星怆寸心。
邻并紫垣南畔住,寻常来往共襟期。
可怜病起分携后,无复朝回坐对时。
学行尚存舆论好,交游未澈士林悲。
凤山原下千年石,不愧当年有道碑。
白日红尘浑不到,金城坊里托幽居。
家贫颇类贤人巷,地静何烦长者车。
近郭好山青映户,小桥流水绿通渠。
衣冠邻曲皆邹鲁,来往清言数起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