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君倚过圣俞

王畿天下枢,薄领日填积。

自非奉朝请,九衢未尝识。

今兹到东城,胥靡暂逃役。

近指圣俞居,安能不往觌。

一室静萧然,昏碑帖古壁。

叩阶读新诗,迷闇得指擿。

笑言殊未足,黯然日将夕。

呼马涉归涂,灯火已历历。

又知几何时,更有重来迹。

形式: 古风

翻译

京城是天下的中心,每日繁忙如同堆积的簿册。
如果不是因朝见官员,我几乎未曾踏足繁华的街道。
今日来到东城,劳役中的犯人暂时得以解脱。
我直奔圣俞的居所,怎能不前去相见。
他的家中寂静无声,只有古老的碑文贴在墙上。
走上台阶阅读他的新诗,仿佛在黑暗中找到明灯。
欢笑交谈尚嫌不够,但夕阳西下,心情渐渐沉重。
呼唤马匹踏上归途,沿途的灯火已清晰可见。
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是否还有重访的足迹留存。

注释

王畿:京城,古代对首都的称呼。
枢:中心,关键。
薄领:官服的领子,代指官员。
朝请:朝见皇帝的礼节。
九衢:繁华的街道。
胥靡:古代服劳役的人。
觌:相见。
萧然:寂静、空旷。
昏碑:模糊不清的碑文。
指擿:指出错误或启发。
黯然:阴郁、沮丧。
灯火:夜晚的照明物。
重来迹:再次来访的痕迹。

鉴赏

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怀旧情调的画面。在这首诗中,王畿被比喻为天下枢纽之重,日积月累,承载着国家的重托。诗人自诩非官非民,从未踏足九衢(即京城中的主要街道),表明其清高脱俗,不愿涉足尘世。

然而,当诗人来到东城时,却不得不暂避役使,寻找一处安身之地。这时,他指向圣俞居所在的方向,内心充满了渴望与尊敬。"安能不往觌"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以及对于高洁生活状态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一室静谧的书房之景,昏暗中古碑上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叩叩作响的门声,是诗人在读新编撰的诗篇,内心迷惘之间,却意外发现了新的启迪。

"笑言殊未足,黯然日将夕"透露出诗人的满足与不舍,时间匆匆,而自己的学问尚且不足。呼唤马匹,准备返回,夜幕低垂,灯火通明,预示着一天的结束。而那句"又知几何时,更有重来迹"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未来再次踏足这片土地的期待与不确定性。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知识、文化与个人修养的渴望,以及面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同舍会饮金明沼上书事

日华骀荡金明春,波光净绿生鱼鳞。

烟深草青游人少,道路苦无车马尘。

石渠诸君职事简,载酒撷花畏花晚。

浮舟逐胜任所之,箕踞狂歌叩舷板。

眼花耳热气愈豪,掷杯击案声嗷嗷。

惊沙飒飒绕洲渚,鱼龙迁去避我曹。

人生大料无百岁,贵贱贤愚同一致。

在家殽蓛馀几何,一日风光不宜弃。

形式: 古风

延安道中作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知春。

细水淘沙骨,惊飙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戏下歌

项王初破函关兵,气压山河风火明。

旌旗金鼓四十万,夜泊鸿门期晓战。

关东席卷五诸侯,沛公君臣相视愁。

幸因项伯谢前过,进谒不敢须臾留。

椎牛高会召诸将,宝剑泠泠舞席上。

咸阳灰烬义帝迁,分裂九州如指掌。

功高意满思东归,韩生受诛不复疑。

区区蜀汉迁谪地,纵使倒戈何足为。

形式: 古风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

闰馀春意早,卉木先有思。

嘤嘤群鸟翔,东西各求类。

伊予忝谏垣,动息抱忧悸。

衮职旷不补,言责真可畏。

况复禁过从,陋巷若囚系。

茅茨庇风雨,偏隘无馀地。

时于坏垣隙,历历生新荠。

君侯乃比邻,跬步难自致。

常思去岁初,西轩学歌吹。

座客皆故人,欢笑无拘忌。

平生不喜酒,是日成烂醉。

岂言长揖归,良会难再值。

东风忽复来,时华一何驶。

丛竹固无恙,夭桃作花异。

朝廷正清明,讵肯容窃位。

何当遂废放,欢饮还自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