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道中作

羁旅兼边思,川原蹀血新。

烟云长带雨,草树不知春。

细水淘沙骨,惊飙转路尘。

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在旅途之中,心中充满对边疆的思念,那里刚刚经历了鲜血洗礼。
烟雾云层中总是带着雨水,草木似乎还不知春天的到来。
细细的水流冲刷着沙石,狂风卷起路上的尘土。
今天我看到了烽火,作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身处和平时代。

注释

羁旅:旅行或流离失所。
兼:同时。
边思:边疆的思绪。
川原:河流平原。
蹀血:流血战斗。
新:刚刚。
烟云:云雾。
长带:持续伴随。
雨:雨水。
草树:草木。
不知:不觉察。
春:春天。
细水:涓涓流水。
淘沙:冲洗沙石。
骨:沙石。
惊飙:狂风。
路尘:路上的尘土。
今朝:今日早晨。
烽火:战争的信号。
白首:白发苍苍。
太平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

鉴赏

诗中的"羁旅兼边思"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心系家国的忧虑与思念。"川原蹀血新"则描绘了一场刚刚结束的战役留下的惨状,鲜血尚未干涸,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烟云长带雨"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云满目和悲凉之感。"草树不知春"则是用植物不识时节来比喻战乱中的人们对季节变迁的麻木无知,暗示了一种时间停滞、生命失色的凄凉氛围。

"细水淘沙骨"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留下的遗迹和死亡的残酷。"惊飙转路尘"则是通过突如其来的狂风扬起的尘土,来描绘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安。

最后两句"今朝见烽火,白首太平人"表达了诗人在边塞目睹烽烟的恐惧,同时又看见了一位头发已然斑白却仍旧追求太平安稳生活的老者。这不仅反映出了战争的现实威胁,也抒写了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乱景象的刻画,传达了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戏下歌

项王初破函关兵,气压山河风火明。

旌旗金鼓四十万,夜泊鸿门期晓战。

关东席卷五诸侯,沛公君臣相视愁。

幸因项伯谢前过,进谒不敢须臾留。

椎牛高会召诸将,宝剑泠泠舞席上。

咸阳灰烬义帝迁,分裂九州如指掌。

功高意满思东归,韩生受诛不复疑。

区区蜀汉迁谪地,纵使倒戈何足为。

形式: 古风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

闰馀春意早,卉木先有思。

嘤嘤群鸟翔,东西各求类。

伊予忝谏垣,动息抱忧悸。

衮职旷不补,言责真可畏。

况复禁过从,陋巷若囚系。

茅茨庇风雨,偏隘无馀地。

时于坏垣隙,历历生新荠。

君侯乃比邻,跬步难自致。

常思去岁初,西轩学歌吹。

座客皆故人,欢笑无拘忌。

平生不喜酒,是日成烂醉。

岂言长揖归,良会难再值。

东风忽复来,时华一何驶。

丛竹固无恙,夭桃作花异。

朝廷正清明,讵肯容窃位。

何当遂废放,欢饮还自恣。

形式: 古风

旬虑十七韵呈同舍

府官无旬休,虑问乃游息。

诏书禁从诣,还舍始朝食。

缓带对藜羹,下箸免促迫。

门前吏卒散,却扫谢来客。

北轩有藤床,今晨始拂拭。

蓬发乱宜梳,霜髭闲可摘。

开囊晒药物,发笥出书册。

菊畦亲灌浸,茶器自涓涤。

于时孟秋末,天晴色绀碧。

林叶虽未零,风声已淅沥。

神明还九藏,清气袭百脉。

征夫解甲胄,疲马脱羁靮。

蜚鸟开樊笼,跳鱼出鼎鬲。

形骸尽我有,不复为物役。

虽非久安逸,幸得少顷适。

讼庭止敲扑,咫尺异喧寂。

明朝不能然,顾盼愁月夕。

形式: 古风

次韵和邵不疑假书江邻几知方酣寝为诗通意

江翁顺天和,心迹两夷简。

虽如边韶寝,且异宰予懒。

平居无时闲,经史自课限。

高歌慕翰林,鸣琴写中散。

翛然物外人,强为章绶绾。

官舍苦秋霖,瞬息聊休眼。

勤勚已有馀,宴安何愧赧。

借书谁敢惊,攲枕尚未暖。

不疑神骥才,垂耳困皂栈。

碌碌随吾侪,拜揖把手版。

毋嫌朱墨倦,腾举已为晚。

慎勿思山林,山林付愚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