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村中老人答

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少年曾失所,衰暮欲何依。

夜静临江哭,天寒踏雪归。

时清应不见,言罢泪盈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经历京都洛阳的风尘之后,乡村的烟火气显得稀疏。
年轻时曾无处安身,如今垂暮之年更不知何处寻求依靠。
夜晚寂静,我对着江水哭泣,天气寒冷,踏着雪花回家。
时局安宁,或许已无人能理解我的悲苦,说完这些话,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

京洛:京都洛阳。
风尘:社会动荡或战乱。
村乡:乡村。
烟火稀:人烟稀少。
少年:年轻的时期。
失所:无处安身。
衰暮:晚年。
何依:何处寻求依靠。
夜静:夜晚寂静。
临江哭:对着江水哭泣。
天寒:天气寒冷。
踏雪归:踏雪回家。
时清:时局安宁。
不见:无人理解。
言罢:说完之后。
泪盈衣:泪水打湿了衣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乡愁和对生活困顿的无奈。诗人通过“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一句,勾勒出一个时代动荡、社会变迁的背景,而“少年曾失所”则透露出诗人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迷茫的心境。“衰暮欲何依”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无着的忧虑。

夜晚的寂静中,诗人在江边哭泣,这种情景常见于古代文人表达悲凉情感的场景。而“天寒踏雪归”则增添了一份艰难和凄凉,可能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样经历了严冬的考验。

最后两句,“时清应不见,言罢泪盈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无法重现的无奈,以及话语背后的深情和哀伤。泪水湿润了衣襟,是诗人心中积压的情感得以释放的一种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遭遇的描述,表现出一种淡泊寂寞而又充满深情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代宗挽歌

祖庭三献罢,严卫百灵朝。

警跸移前殿,宫车上渭桥。

寒霜凝羽葆,野吹咽笳箫。

已向新京兆,谁云天路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冬夜寄韩弇

独坐知霜下,开门见木衰。

壮应随日去,老岂与人期。

废井虫鸣早,阴阶菊发迟。

兴来空忆戴,不似剡溪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冬夜集张尹后阁

乘龟兼戴豸,白面映朱衣。

安石还须起,泉明不得归。

应门常吏在,登席旧寮稀。

远客长先醉,那知亚相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归山与酒徒别

野客本无事,此来非有求。

烦君徵乐饯,未免忆山愁。

红烛侵明月,青娥促白头。

童心久已尽,岂为艳歌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