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须菩提,貌古奇,说空法,法不离。信不及,又怀疑。
信得及,复何之。倚筇杖,视东西。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须菩提”与“我”的问答,探讨了信仰与理解之间的关系。诗中“须菩提,貌古奇,说空法,法不离。”描绘了须菩提老者形象,他谈论着空无之法,法理与现实紧密相连。接下来,“信不及,又怀疑。信得及,复何之。”表达了疑惑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信仰的追求。最后,“倚筇杖,视东西。”以须菩提倚杖眺望的姿态结束,寓意深远,似乎在暗示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与洞察才是关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佛教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疑惑与信念之间寻得答案。须菩提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超脱,他的言论和行为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不详
唐末五代高僧,俗姓鲁,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廿岁受戒绍兴开元寺,后至育王寺从希觉学律。通大乘佛教各宗派,且涉儒家经籍,希觉视之为佛门的子游、子夏。时南方兴禅,便南下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尔后,在地藏院,得桂琛禅师点化觉悟佛法,终成一代宗师
鼓冬冬,运大功。满朝人,道路通。道路通,何所至?
达者莫言登宝地。
东堂不折桂,南华不学仙。
却来干竺寺,披衣效坐禅。
禅若效坐得,非想亦何偏。
为报参禅者,须悟道中玄。
如何道中玄,真规自宛然。
摩尼不随色,色里勿摩尼。
摩尼与众色,不合不分离。
国城南,祖师庵。庵旧址,依云岚。兽驯淑,人相参。
忽有心,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