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夜咏月

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

北崖草木多,苍茫映光景。

玉盘忽微露,银浪泻千顷。

岩谷散陆离,万象杂形影。

不辞三更露,冒此白发顶。

老筇无前游,危处有新警。

涧光如翻鹤,变态发遥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形式: 古风

翻译

月亮隐藏在东边的山峰,奇异的色彩照亮了南岭。
北面的崖壁上草木繁茂,苍翠的景色与月光交织。
明亮的月亮忽然微微露出,像银波倾泻在广阔的原野。
岩石山谷间光影斑斓,万物的形态倒映其中。
我无惧深夜露水,只为欣赏这白发顶上的美景。
老竹杖不再陪伴我前行,危险的地方却带来新的警醒。
山涧的光芒如同翻飞的白鹤,展现出变化无穷的景象。
回望房州城,山中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

注释

月轮:月亮。
东峰:东边的山峰。
奇彩:奇异的色彩。
南岭:南岭。
北崖:北面的崖壁。
苍茫:苍翠。
玉盘:明亮的月亮。
银浪:银波。
千顷:广阔的原野。
岩谷:岩石山谷。
万象:万物。
形影:倒影。
三更露:深夜露水。
白发顶:白发之巅。
老筇:老竹杖。
危处:危险的地方。
新警:新的警醒。
涧光:山涧的光芒。
翻鹤:翻飞的白鹤。
变态:变化无穷。
房州城:房州城。
山中夜:山中的夜晚。
永:漫长。

鉴赏

这首宋诗《十七日夜咏月》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描绘了夜晚月色下的山川景象。诗人以月亮为引子,通过“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展现了月亮从山峰背后升起的奇妙景象,月光洒在南岭上,色彩斑斓。接着,“北崖草木多,苍茫映光景”描绘了月光下北崖草木的朦胧之美,显得广阔而深远。

“玉盘忽微露,银浪泻千顷”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玉盘,月光如银浪倾泻,画面宏大而生动。随后,“岩谷散陆离,万象杂形影”进一步渲染了月光下山岩和山谷的光影变化,万物形态各异,充满动态感。

诗人不顾深夜露重,只为欣赏这美景,“不辞三更露,冒此白发顶”,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和追求。在艰难的旅途中,“老筇无前游,危处有新警”,杖藜行走,每一步都带来新的感悟。月光下,涧水闪烁如同翻飞的白鹤,展现出远方景色的变幻莫测。

最后,诗人回首所住的房州城,感叹山中的夜晚如此漫长,“涧光如翻鹤,变态发遥境”。整首诗以月夜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十月

十月天公作许悲,负霜鸿雁不停飞。

莽连万里云一去,红尽千林秋径归。

病夫搜句了节序,小斋焚香无是非。

睡过三冬莫开户,北风不贷芰荷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与伯顺饭于文纬大光出宋汉杰画秋山

焚香消午睡,开画逢秋山。

皇都马声中,有此四士闲。

离离南国树,闪闪湘水湾。

悠悠孤鸟去,澹澹晨辉还。

屐上十年蜡,未散腰脚顽。

不如一诣君,坐此岩石间。

远峰如修眉,近峰如堕鬟。

书生饱作祟,眼乱纷斓斑。

一笑遗世人,聊破千载颜。

诗成即画记,可益不可删。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与周绍祖分茶

竹影满幽窗,欲出腰髀懒。

何以同岁暮,共此晴云碗。

摩挲蛰雷腹,自笑计常短。

异时分忧虞,小杓勿辞满。

形式: 古风 押[旱]韵

与信道游涧边

斜阳照乱石,颠崖下双筇。

试从绝壑底,仰视最奇峰。

回埼发涧怒,高霭生树容。

半岩菖蒲根,翠葆森伏龙。

岂无避世士,于此傥相逢。

客心忽悄怆,归路迷行踪。

形式: 古风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