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波心精舍好,那岸是繁华。
碍目无高树,当门即远沙。
晨斋来海客,夜磬到渔家。
石鼎秋涛静,禅回有岳茶。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清净的居所,其环境幽静,远离尘嚣。"波心精舍好"表达了诗人对这处居所的喜爱之情,它坐落于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旁,而岸边则是繁华的景致。"碍目无高树"可能意味着这里没有遮挡视线的高大建筑或树木,开阔的环境让人感觉到一种豁然开朗。
"当门即远沙"则形象地表达了这处居所与外界的距离感,即使是在家门前,也仿佛置身于遥远的沙漠之中,这里的“沙”字可能是对环境的一种比喻,意味着宁静而又略带孤寂。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
"晨斋来海客"和"夜磬到渔家"则展示了居所接待过往行者的场景。在这里,早晨有来自大海的旅客前来,而到了夜晚,则是渔夫归来。这些行者可能是佛教僧侣,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到访这处精舍进行斋戒或磬练。
"石鼎秋涛静"一句则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石鼎象征着禅修的场所,而“秋涛”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平和之声,这里暗示了一种心灵的平静与安详。最后,“禅回有岳茶”则表明在这次禅修后,有一壶来自名山(岳)的茶水等待着。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也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滋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居所环境、接待行者以及个人修行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和禅修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吴王庙侧有高房,帘影南轩日正长。
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
悬灯向后惟冥默,凭案前头即渺茫。
知有虎溪归梦切,寺门松折社僧亡。
头白已无行脚念,自开荒寺住烟萝。
门前路到潇湘尽,石上云归岳麓多。
南祖衣盂曾礼谒,东林泉月旧经过。
闲来松外看城郭,一片红尘隔逝波。
往年吟月社,因乱散扬州。
未免无端事,何妨出世流。
洞庭禅过腊,衡岳坐经秋。
终说将衣钵,天台老去休。
鬓霜垂七十,江国久辞官。
满箧新风雅,何人旧岁寒。
闲居当野水,幽鸟宿渔竿。
终欲相寻去,兵戈时转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