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往年吟月社,因乱散扬州。
未免无端事,何妨出世流。
洞庭禅过腊,衡岳坐经秋。
终说将衣钵,天台老去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赠无本上人》。诗中融合了对往昔月社聚会时光的回忆与对当下世事的超然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出家修行、远离尘世的向往。
首句“往年吟月社,因乱散扬州”表明过去在月亮之下的集会因为战乱而解散,扬州也随之陷入混乱。接着,“未免无端事,何妨出世流”则显露了诗人对于世间纷争的无奈与超脱的心态,似乎对一切尘世的牵绊都持有一种接受的姿态。
中间两句“洞庭禅过腊,衡岳坐经秋”描绘了一幅清净的山水画面。诗人或许在洞庭湖畔修行,在寒冷的腊月里体验禅意;而后来又坐在衡岳之巅,静坐至深秋。这里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最后两句“终说将衣钵,天台老去休”则表明诗人最终的决心——要披上僧服,携带钵盂,前往天台山(通常指的是中国浙江省天台县一带,以佛教文化著称),在那里安度晚年。这里的“将衣钵”指的是准备出家为僧,“老去休”则表达了一种对尘世的彻底放下与对精神修养的终极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对现实的超脱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清净自在的生命状态的追求。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鬓霜垂七十,江国久辞官。
满箧新风雅,何人旧岁寒。
闲居当野水,幽鸟宿渔竿。
终欲相寻去,兵戈时转难。
莘野居何定,浮生知是谁。
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禅师。
白发应无也,丹砂久服之。
仍闻创行计,春暖向峨嵋。
避地依真境,安閒似旧溪。
干戈百里外,泉石乱峰西。
草瑞香难歇,松灵盖尽低。
寻应报休马,瓶锡向南携。
往年长白山,发愤忍饥寒。
埽叶雪霜湿,读书唇齿乾。
群经通讲解,八十尚轻安。
今日江南寺,相逢话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