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感伤

常年九日倍悲秋,况在长涂独倚楼。

手种白杨何处是,头簪黄菊此生休。

悠悠岁月祇添老,靡靡湖山已倦游。

只有思亲双泪眼,寒江忍付水东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九日感伤》描绘了诗人深秋时节登高远眺的孤独与哀愁。首句“常年九日倍悲秋”直接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感伤情绪,秋季本就容易引发离别和思乡之情,而诗人身处旅途之中,更添愁绪。

“况在长涂独倚楼”进一步渲染了孤独的场景,长途跋涉中独自倚楼,视野所及皆是寂寥之景。接下来,“手种白杨何处是”回忆起亲手栽种的白杨,如今却不知去向,象征着人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头簪黄菊此生休”借重阳节佩戴菊花的传统习俗,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悲观,暗示自己可能无法再有赏菊的闲情逸致。“悠悠岁月祇添老”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只能日渐衰老。“靡靡湖山已倦游”流露出对山水游历的厌倦,反映出内心的疲惫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最后两句“只有思亲双泪眼,寒江忍付水东流”直抒胸臆,诗人的眼泪只能化作江水东流,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无尽的哀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沧桑的无奈与感伤。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寄鹤年

衡门之下可栖迟,且抱遗经住海涯。

东汉已编《高士传》,西方仍诵美人诗。

衰年避地方蓬转,故国伤心忽黍离。

天末秋风正萧瑟,一鸿声彻暮云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有怀淬用刚赋此以寄

何处名山擅地灵,雨徵峰下树青青。

九天日落疑星化,一夜龙归挟雾腥。

禅窟已镌新赐翰,法函惟启旧藏经。

道人犹恨居山浅,杖锡时时入杳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寄骆以大

先生节操古人同,每叹清时老不逢。

东海眼穿华表鹤,西风泪尽鼎湖龙。

家贫已觉交游少,地僻应忘礼数慵。

独有风尘老羁客,时时杖履许相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承君衡叔干远送赋此以别

长风吹度海东边,惯听潮声已十年。

往事免成尘扑面,新愁唯有雪盈颠。

半生望眼迷辽鹤,一夜归心到蜀鹃。

远赋《骊驹》惭二妙,纵歌安得酒如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