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寄华从龙户曹

起草当年汉署才,毗陵尺素为谁来。

山中鸿雁三秋色,江上浮云万里台。

总是风尘淹伏枕,空将日月老衔杯。

清时仲蔚非无意,谢客蓬蒿更不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答寄华从龙户曹》。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

首联“起草当年汉署才,毗陵尺素为谁来”,开篇即以“起草当年”点出与友人往昔的深厚情谊,而“毗陵尺素”则暗示了书信的传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在毗陵的思念之情。这里,“尺素”不仅指代书信,也暗含着友情的珍贵与距离的遥远。

颔联“山中鸿雁三秋色,江上浮云万里台”,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借鸿雁南飞、江上浮云,寓言了时光的流逝与空间的距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思念。山中的鸿雁象征着友人,它们在秋天南飞,寓意着友人远离,而江上的浮云则象征着广阔的空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所在之地的遥远感。

颈联“总是风尘淹伏枕,空将日月老衔杯”,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里的“风尘淹伏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友人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而“空将日月老衔杯”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饮酒来消解思念之情,但这种努力终究徒劳无功,只能让时间在孤独中流逝。

尾联“清时仲蔚非无意,谢客蓬蒿更不开”,以古代隐士仲蔚和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身处清平之世,却仍怀有归隐之意,但现实的束缚与无奈使得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这里,诗人借古人之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思念与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赠符台卿李伯承出使东藩(其一)

汉宫春色照兰台,符节分曹右掖开。

司马长卿词客幸,东方曼倩侍臣才。

海滨城阙浮槎下,天上风云拥传来。

无那故人常伏枕,论诗还为一衔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赠符台卿李伯承出使东藩(其二)

春风紫禁日朝天,帝宠东藩奉使年。

直省月临三殿出,轺车星度九河悬。

绨袍忽动青云色,华发逾惊白雪篇。

莫道古人霄汉少,如君侍从总堪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除夕

夜色萧条雪满庭,唯应浊酒见漂零。

关门忽散真人气,沧海还高处士星。

一自倦游拚谢客,遂因移疾罢传经。

春风明日长安道,依旧王孙草又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一)

华顶苕荛四望开,正逢萧瑟气悲哉。

黄河忽堕三峰下,秋色遥从万里来。

北极风尘还郡国,中原日月自楼台。

君王傥问仙人掌,愿上芙蓉露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