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六首(其二)

朝朝风雨送船行,白日无晴夜有晴。

东岸□灯西岸见,中间犹自不分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棹歌六首(其二)》描绘了江上行舟时的风雨变幻与光影交错之景,充满了流动的美感和淡淡的哀愁。

首句“朝朝风雨送船行”,以“朝朝”强调风雨的频繁,而“送船行”则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感,仿佛风雨是船只前行的伴侣,既衬托出旅途的艰辛,也暗示着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这里的“风雨”不仅指天气现象,也暗喻人生的波折与挑战。

次句“白日无晴夜有晴”,对比鲜明地描绘了白昼与夜晚的不同景象。白日里风云莫测,难以预测,而夜晚却有着独特的明亮与宁静。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感慨。

接着,“东岸□灯西岸见”,“□”处应为“或”字,完整句子为“东岸或灯西岸见”。这一句通过“或”字的使用,巧妙地表达了灯光可能在东岸也可能在西岸,增加了画面的不确定性与探索性,仿佛在引导读者去想象那未知的光亮,增添了一种期待与好奇。

最后,“中间犹自不分明”,则将读者的思绪拉回现实,指出尽管有诸多尝试去理解或寻找,但最终还是未能完全清晰地把握住那些变化与光亮。这句话蕴含了对人生复杂性和不可完全掌握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与人生的复杂多面,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收录诗词(300)

傅若金(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籍贯: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
  • 生卒年:1303—1342

相关古诗词

棹歌六首(其三)

待船日日恨船迟,船头水声无断时。

昨夜天清好新月,谁家学得画蛾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棹歌六首(其四)

攀柳莫攀当路柳,系船须系上风船。

当路人行无好树,上风浪小得安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棹歌六首(其五)

去年船里逢端午,今年船里又端阳。

九节菖蒲本仙药,如何曲曲似愁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棹歌六首(其六)

宁向泥中弃莲子,莫向水上种桃花。

莲子出泥终见藕,桃花随水不还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