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季云在学录

横经之暇即吟诗,三载如常匪激随。

听雨不知官独冷,看云自与意俱迟。

翚飞黉宇生新敬,鹄立儒衣动去思。

还恐西湖难久滞,此声梁楚已先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课余时间就吟诵诗歌,三年来习以为常,没有过多激动或随波逐流。
聆听雨声却不知官场的孤独,观赏云彩时心情自然变得缓慢。
飞翔的鸟儿在学府中唤起新的敬意,身着儒服的学子站立时满含离去的思绪。
我担心在西湖的时光难以长久停留,这诗声已在梁楚之地传扬开来。

注释

横经:课业。
暇:闲暇。
吟诗:吟诵诗歌。
匪激随:没有过多激动或随波逐流。
听雨:聆听雨声。
官独冷:官场的孤独。
看云:观赏云彩。
意俱迟:心情缓慢。
翚飞:飞翔的鸟,这里比喻学者。
黉宇:学校。
新敬:新的敬意。
鹄立:站立。
儒衣:儒者的衣服。
西湖:杭州西湖。
难久滞:难以长久停留。
此声:这诗声。
梁楚:泛指远方地区。
驰:传扬。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牟巘所作,名为《送季云在学录》。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离别之情。

"横经之暇即吟诗,三载如常匪激随。"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说在空闲时便吟咏诗歌,但实际上是在讲述诗人平日里对文学的醉心,以及他对于友人的支持和理解。这里的“横经”指的是古代学者研读经书之事,"三载如常匪激随"则表明了诗人对于知识的追求不受外界干扰,始终如一。

"听雨不知官独冷,看云自与意俱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诗人在听雨和观云中获得了心灵上的宁静和自由,不再受到世俗官职的束缚,这里的“独冷”和“俱迟”都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翚飞黉宇生新敬,鹄立儒衣动去思。"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以及在送别之际,对友人的期望。这里的“翚飞”形容书籍如鸟飞起,“黉宇”指的是学校或学堂,"新敬"表明对知识的新鲜敬意;"鹄立"则是诗人站在书房中,穿着儒家的衣冠,心中充满了离别之情。

"还恐西湖难久滞,此声梁楚已先驰。"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但同时也担心西湖之滨的聚会日子不易久留,这里的“此声”指的是送别的声音,而"梁楚已先驰"则是说南北之间(梁、楚古地名,今属湖北一带)的消息传递迅速,希望友人能够早日成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追求的执着、对朋友离别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珍惜。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送娄伯高游吴

桃花水暖清明前,长堤柳色青如烟。

男儿年少重意气,春风买醉吴江船。

西湖三月春更好,笙歌锦绣神仙鸟。

紫燕楼深翠黛间,碧罗天净杨花老。

兴亡往事置勿论,千金不惜酬歌尊。

酒酣莫作后庭曲,游人思断江南魂。

去去知君访陈迹,吴山吴水青历历。

花残钿碎馆娃空,春草年年为谁碧。

君行正乐我为愁,白发送君思旧游。

平生漫浪无似我,努力功名须黑头。

形式: 古风

送鄣南俞教谕归里

试把溪堂旧谱看,三千苜蓿守酸寒。

吟肩祇自初来瘦,疐尾方知细满难。

忧患可能期学力,功名终不误儒冠。

到家莫作多时住,趁取秋风送羽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挽王厚斋尚书(其一)

清要三朝望,文章一世荣。

掌纶誇独直,荷橐表群英。

石室资殚洽,金华赖阐明。

孤臣伤暮景,风雨自鸡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挽成峨峰(其一)

轻举游帷宅,高辞神武门。

赐湖分老监,遗笏付诸孙。

玉映神尤朗,丹成道自真。

只应峨顶月,万里照仙魂。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