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二首(其二)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翻译

在何处寻找初秋的气息,独自一人站在北台之上。
秋天的到来还未明显,但风和日光已经变得清爽明亮。
云层中挺立着孤独的绿色,树林边缘泛起远处的波澜。
新摘的枣子逐渐成熟,傍晚的瓜果还能供人分享。
西风吹过,伴随着落日,万物似乎都带着哀伤。
想到时光匆匆,白发催人老,不容我再拖延享乐。

注释

何处:哪里。
觅:寻找。
萧然:冷清的样子。
北台:北方的高台。
云间:云层中。
耸:耸立。
孤翠:孤独的绿色(指树木)。
浮远涨:泛起远方的波纹。
新枣:新熟的枣子。
剥:剥皮。
晚瓜:傍晚的瓜果。
饷:馈赠。
西风:秋风。
落日:夕阳。
万窍:万物的孔隙。
含:包含。
悽怆:悲伤。
念:想到。
急行乐:抓紧时间享受快乐。
白发:白发苍苍。
不汝放:不会让你停留(指时光)。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与情感的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首句“何处觅新秋”直接引出了寻找新秋的主题,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萧然北台上”来间接表达,给人一种寻觅中的期待和迷茫感。

紧接着,“秋来未云几”与“风日已清亮”相结合,描绘出秋天即将到来的氛围,风和日光都预示着秋意的浓厚。然而,这种描写并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使读者在心中形成更为丰富的画面。

“云间耸孤翠”与“林表浮远涨”两句,运用了鲜明的意象,将秋天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孤翠”指的是树木的颜色,而“远涨”则形容山峦的层次感,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接下来的“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两句,则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如同一幅秋收图卷展开在读者面前。这里的“新枣”和“晚瓜”,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农产品,更是秋天丰硕成果的象征。

诗歌后半部分,“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转而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西风”和“落日”,都是秋天最能引起怀旧情绪的事物,而“万窍含悽怆”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面对现实无常的哀愁。

最后,“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两句,是诗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建议。虽年华老去,但仍提倡要及时行乐,不被世俗羁绊。这也反映出古代士大夫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更通过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内心世界的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赵郎中见和,戏复答之

赵子吟诗如泼水,一挥三百六十字。

奈何效我欲寻医,恰似西施藏白地。

赵子饮酒如淋灰,一年十万八千杯。

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

我衰临政多缪错,羡君精采如秋鹗。

颇哀老子今日饮,为君坐啸主画诺。

形式: 古风

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其一)

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人风物两依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先生枕曲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并引(其二)

更邀明月说明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

闻君有妇贤且廉,劝君慎勿为楚相。

不羡紫驼分御食,自遣赤脚沽村酿。

嗟君老狂不知愧,更吟丑妇恶嘲谤。

诸生闻语定失笑,冬暖号寒卧无帐。

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

不学刘伶独自饮,一壶往助齐眉饷。

形式: 古风 押[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