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清明展先府君墓》组诗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亲情之间的矛盾与抉择,以及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哀痛与怀念。
首联“报国无三略,违亲有五年”,诗人感叹自己无法为国效力,没有能够贡献出“三略”之策,即古代兵法中的三部重要兵书,以报效国家。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与亲人分别五年之久的现实,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冲突。
颔联“空将禾黍泪,滴向蓼莪篇”,诗人以“禾黍”和“蓼莪”两个意象,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哀悼。禾黍泪,暗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滴向蓼莪篇,则是将泪水倾注于悼念亡亲的篇章之中,表达了深深的哀思。
颈联“海阔迷龙驭,山长断马鞭”,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痛苦。海阔天高,仿佛迷失了驾驭龙舟的方向,象征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迷茫;山长路远,马鞭断折,暗示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尾联“茫茫移孝日,难别此黄泉”,诗人感慨在移孝为忠的过程中,难以割舍与亲人的离别,最终只能在黄泉之下,继续怀念与哀悼。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家责任的复杂心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在国家与亲情之间所面临的道德与情感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