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遵谒孔宣公

薄田五顷馀,才足共王租。

慈母八十四,发白牙齿疏。

服非帛不煖,半冬无裤襦。

食非肉不饱,杯案惟一蔬。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

方冬万木折,北风裂人肤。

冻死不敢言,长涂走崎岖。

二百里见我,寒荄求吹嘘。

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

阙里有圣孙,佩服诗与书。

孜孜行仁义,阴德及焦枯。

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

岂使八十老,旨甘不足欤。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仅有薄田五顷多,勉强够交纳国王的赋税。
我的慈母已年过八十四,满头白发牙齿稀疏。
没有丝绸不足以保暖,整个冬天都没有衣裤。
没有肉食就吃不饱,餐桌上只有简单的蔬菜。
孝顺的儿子南陔,如何能安心居住。
寒冬时节万木凋零,北风吹过使人肌肤开裂。
冻得要死也不敢诉苦,长途跋涉在崎岖的路上。
二百里外的人看见我,恳求寒气中的生机。
他们看着我憔悴的模样,却只能空自担忧劳碌。
孔子的后代在阙里,尊崇诗书的教诲。
他们勤奋行善积德,恩泽惠及枯木焦土。
三个县十万民众,因他们的仁德得以重生。
难道是八十岁的老人,对美味的享受还不够吗?

注释

薄田:贫瘠的土地。
足:足够。
王租:国王的赋税。
慈母:年迈的母亲。
发白:头发花白。
帛:丝绸。
裤襦:衣裤。
肉:肉类。
蔬:蔬菜。
南陔:孝子名。
安居:安身之处。
万木折:树木凋零。
裂人肤:刺骨寒风。
冻死:冻僵。
长涂:长途。
荄:植物根部。
吹嘘:滋养。
憔悴:形容面容瘦弱。
勤劬:勤劳辛苦。
阙里:孔子故乡。
圣孙:圣贤的后裔。
仁义:仁爱和道义。
阴德:暗中积德。
焦枯:枯萎的植物。
绝而苏:从死亡中复苏。
旨甘:美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孝子在严寒的冬天,为抚慰八十四岁高龄的母亲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开篇“薄田五顷馀,才足共王租”写出了农家之贫困,仅有极少的土地和微薄的收入,只够缴纳给地主的份额。紧接着,“慈母八十四,发白牙齿疏”形象地刻画了母亲高龄、头发和牙齿都已经衰退的景象。

诗人继续写道:“服非帛不煖,半冬无裤襦。食非肉不饱,杯案惟一蔬。”表达了孝子在严寒中缺衣少食的艰难处境,他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着简单的素食。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方冬万木折,北风裂人肤。”诗人通过对比南陔(即长江以南地区)的暖和与北方严寒的对比,表达了孝子的内心世界和艰苦的生活环境。

“冻死不敢言,长涂走崎岖。二百里见我,寒荄求吹嘘。”这几句诗写出了孝子在极端天气中,不仅忍受着生命危险,还要跋涉二百里去寻找生计的艰辛。

“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阙里有圣孙,佩服诗与书。”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和那些有幸学习圣贤之道、佩服文墨的人群,表达了自己的不甘平庸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孜孜行仁义,阴德及焦枯。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岂使八十老,旨甘不足欤。”诗中提到孝子孜孜(勤劳)地践行仁义之道,即便利于他人的善举也惠及无生命的树木;并且通过对比三县十万人得以重生的希望和八十岁老人的安逸,表达了对高寿者的祝福。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孝道的赞美,也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贫困,以及人们对于知识、善举和生命尊严的渴望。

收录诗词(179)

石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闻子规

月上半峰峰树碧,子规啼苦月无色。

壮士耳边都不闻,儿女眼中泪自滴。

古人出处非关身,处兮事亲出事君。

服勤至死不敢倦,避劳择逸岂所闻。

我看蜀道诚为难,嗟尔子规何云云。

王尊九折竟叱驭,班超万里图立勋。

乘危蹈险尽臣节,二人至今扬清芬。

我本鲁国一男子,少小气志凌浮云。

精诚许国贯白日,有心致主为华勋。

位卑身贱难自达,满腹帝典与皇坟。

有时愤懑吐一言,小人谤议已纷纷。

宰相宽容天子慈,八年之中三从军。

从军官清吾何苦,嘉州路远尔勿语。

地不为我易其险,我岂守道不能固。

子规子规谩啼绝,断无清泪洒向汝。

形式: 古风

泰山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

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咸]韵

爱日勉诸生

白日如奔骥,少年不足恃。

汲汲身未立,忽焉老将至。

子试念及此,则昼何暇乎食,夜何暇乎寐。

形式: 古风

留守待制视学(其五)

翼翼取则地,菁菁乐育篇。

使轓临学舍,台席俯谈筵。

韦相传经旧,文翁唱教先。

诸生动观叹,门外卓卿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