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谷口招郑鄠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我来到山谷口探访你,却只见空荡荡的书斋,没有你的身影。
山涧的花儿在傍晚的雨中闪耀,水潭边的树木在春云中显得温暖而生机勃勃。
门前的小路少有人走过,屋檐下的山谷中却有鹿群聚集。
你的衣服和枕席上,都弥漫着山间雾气那碧绿而朦胧的气息。

注释

谷口:山谷的入口处。
相访:互相访问,这里指我去拜访对方。
空斋:空荡荡的书斋。
不见君:没有见到你。
涧花:山涧中的花朵。
然:同‘燃’,此处意为在雨中仿佛点燃般鲜艳。
暮雨:傍晚的雨。
潭树:水潭边的树木。
煖:暖,使温暖。
春云:春天的云彩。
门径:门前的小路。
稀人迹:很少有人走过的痕迹。
檐峰:屋檐下方的山峰。
下鹿群:有鹿群下来活动。
衣裳:衣服。
枕席:枕头和床席。
山霭:山间的雾气。
碧氛氲:碧绿而朦胧的样子,形容雾气的颜色和状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谷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郑鄠的邀请和期待。开篇“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表达了诗人等待友人的情感,同时通过“空斋”二字,隐约透露出诗人独处山中,心境清净。

接着,“涧花然暮雨,潭树煖春云”两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其中“涧花然暮雨”描绘了山谷间细雨中花开的情景,而“潭树煖春云”则表现了阳光透过树梢,温暖而又柔和。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两句,进一步渲染出诗人隐居的孤寂与自然之美。这里的“门径稀人迹”表明此地人迹罕至,而“檐峰下鹿群”则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最后,“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两句,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如衣物和卧具,都浸润着山中的清新气息。其中“山霭碧氛氲”一词,更是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生命活动紧密相连。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幽深,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

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

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

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

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苍生今有望,飞诏下林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郭外山色暝,主人林馆秋。

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

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

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宿铁关西馆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