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边塞地区的凛冬之夜,所经历的心境与景象。开篇"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两句,生动地展示了军马行进于雪地的壮观场面,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军队规模之庞大。
接下来的"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则转向旅者个体的感受,"雪中行地角"表达了旅途中的艰难与寒冷,而"火处宿天倪"则描绘了一种相对温暖的避寒之所,但这种温暖也只是暂时的,因为用词"宿天倪"(倪,古同“熬”,指夜以继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无尽。
诗歌随后转向内心世界,"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两句表达了边塞军士对家乡的思念与不安。"塞迥"一词即带有边疆之意,而"心常怯"则透露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恐惧;"乡遥"指的是远离家乡,"梦亦迷"则是对故乡之思无从寄托,只能在梦中寻觅。
最后两句"那知故园月, 也到铁关西"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的深切怀念。"那知"一词带有感慨与疑问,强调了对故乡之月的无限思念,而"也到铁关西"则是说,即便是在这荒凉的边塞地带,也能感受到故乡之月的美好,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情感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差,展现了旅者在严酷环境中的坚守和内心深处的温暖记忆。
不详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客厌巴南地,乡邻剑北天。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芋叶藏山径,芦花杂渚田。
舟行未可住,乘月且须牵。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