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雁吟二章(其二)

雁啄啄,飞搏搏。江边虞人缚矰?,人饥处处规尔肉。

岂知雁饥肉更薄,城中卖雁不直钱,市头籴米斗五千。

妻儿煮糜不敢饱,朝朝射雁出江边。

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

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人与雁之间的生存竞争,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诗人通过雁啄啄、飞搏搏的生动描写,展现了雁群在江边觅食的场景,同时也暗喻了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激烈竞争。

“江边虞人缚矰”,描绘了猎人设陷阱捕捉雁的情景,象征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和利用。接着,“人饥处处规尔肉”一句,揭示了人类为了填饱肚子,不惜捕杀雁肉的残酷现实。这种对雁的无情猎杀,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为生存所迫,甚至不惜牺牲其他生命的现象。

“岂知雁饥肉更薄”,诗人以雁的视角反问,表达了雁在饥饿时肉质更为瘦弱的无奈,暗示了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法则。同时,这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深层问题。

“城中卖雁不直钱,市头籴米斗五千”,描述了城市中雁肉价格低廉,而市场上大米价格却高达五千斗的情景,对比鲜明地展现了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均的社会现象。这不仅体现了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

“妻儿煮糜不敢饱,朝朝射雁出江边”,描绘了家庭成员为了生存不得不每日外出射雁,即使煮粥也不敢让自己吃饱的艰苦生活。这一场景深刻揭示了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他们生活的极度贫困和艰难。

“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引用了历史上关中地区因战乱导致人吃人的惨状,与雁肉被猎杀形成类比,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动荡和人性的扭曲。同时,“空里无人骨生棘”形象地描绘了荒凉之地,无人居住,只有枯骨和荆棘,象征着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冷漠。

最后,“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表达了政府可能提供的救济措施,但同时也提醒人们应当自力更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救助与个人努力并重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雁关系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资源分配不公、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性在极端条件下的扭曲等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26)

张翥(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字:仲举
  • 籍贯:晋宁(今山西临汾)
  • 生卒年:1287~1368

相关古诗词

纪行诗(其二十)

桓州当孔道,城筑自唐时。

翊辅千年盛,川原万里夷。

草滋新雨歇,云起远山移。

迎送官僚习,长怀被眷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别西湖(其三)

书生老眼厌风尘,天遣临安看一回。

便是西湖不留客,也曾身到日边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古田女(其二)

北人见飓风,掀簸嗟真差。

君子逢不若,白昼成黑夜。

日月同一天,宁复殊次舍。

礼义无华夷,悦心悉如蔗。

披沙欲出金,恶莠为害稼。

朝歌与胜母,贤者同回驾。

中为去偏倚,庸但无怪讶。

安敢亢亢方,却无伈伈下。

礼不虑咈违,义不恤怒骂。

恭惟秦汉前,礼乐止河华。

七闽底处所,目不睹韶夏。

食才美马甲,衣仅知压柘。

应无雁币聘,宁识枣脩嫁。

历汉晋至唐,谈口无可藉。

令孜与思勖,畏作貂珰霸。

第从常衮来,始识不逆诈。

珠玉满面前,犹或迷光价。

一二百年来,骅骝渐知跨。

述古与介夫,各有诗书暇。

晦翁黄勉斋,遂以教天下。

昔时蛮隶国,今作齐鲁化。

沂风蔼莫春,弦诵殷长夏。

蹡蹡多规行,穆穆亲衡迓。

方知地无偏,又喜才不借。

独馀男女俗,缺漏留微罅。

未能秣驹汉,颇碍雪驴灞。

有心即知礼,有口皆思炙。

男女既冠笄,屋宇仍台榭。

朝夕晓凊温,春秋能社蜡。

溱洧秉蕳游,此日何可假。

礼自标枝来,心无倾盖乍。

风流与衣冠,犹当轶王谢。

田渔非女事,诗以告里社。

形式: 古风

纪行诗(其十七)

凉亭临白海,行内壮黄图。

具阙明清旭,丹垣护碧榆。

龙湫时雾雨,鹰署世衡虞。

驻跸光先轨,长杨只一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