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五首(其一)

十年别乡县,西去入皇州。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离乡已十年,向西前往都城。
此行意在观察国家,而非单纯游历。
京城大道如水平静,即使小舟也能畅行。
我将返回北方洛阳,再到东方故乡的山丘。
春天的山峦多绿树,碧绿的溪涧充满清流。
未能遇见你,子桑扈,或许应在世间之外寻找。

注释

十年:表示时间长。
别乡县:离开家乡。
皇州:指京都。
观国:观察国家。
九衢:宽阔的大道。
轻舟:小船。
北洛:洛阳。
初路:最初的路途。
故丘:故乡的山丘。
春山:春天的山。
碧涧:碧绿的山涧。
清流:清澈的流水。
子桑扈: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
方外:世俗之外,指超脱尘世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储光羲的作品,名为《游茅山五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独到的艺术表现。

"十年别乡县,西去入皇州"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久别家乡,如今踏上向西的旅程,前往皇州(即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这里不仅写出了行程,也流露出诗人对故土的无限思念。

"此意在观国,不言空远游" 这句话则透露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并非为了简单的旅游而出发,而是怀揣着一颗观察国家山河之志。这里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关切。

接下来的 "九衢平若水,利往无轻舟" 描述了道路畅通如同平坦的水面,行走起来既迅速又安全,没有需要担心的险阻。这两句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旅途中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北洛反初路,东江还故丘" 表示了诗人在旅途中有重返旧地的情怀。北洛和东江可能是诗人曾经居住或旅行过的地方,这里的“故丘”更添了一份乡愁。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 这两句则描绘了茅山的美丽景色。春天的山峦间生长着繁茂的树木,而小溪中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映射出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与纯净。

最后,"不见子桑扈,当从方外求"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传说中的人物或故事的追寻。在茅山上未能找到历史上的子桑(可能是古代人物),因此诗人决定向更远的地方去探索。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文化遗产和历史知识的深厚兴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家乡、国家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

收录诗词(225)

储光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籍贯:润州延陵
  • 生卒年:约706—763

相关古诗词

游茅山五首(其二)

世业传儒行,行成非不荣。

其如怀独善,况以闻长生。

家近华阳洞,早年深此情。

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

王庭有轩冕,此日方知轻。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游茅山五首(其三)

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

心以道为际,行将时不群。

兹山在人境,灵贶久传闻。

远势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鲜云。

此去亦何极,但言西日曛。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游茅山五首(其四)

昔贤居柱下,今我去人间。

良以直心旷,兼之外视闲。

垂纶非钓国,好学异希颜。

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

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

想见中林士,岩扉长不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游茅山五首(其五)

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