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首(其二)

万仞崖头曾借路,百千禅侣尽生疑。

只因满眼多巘崄,不识天然却问谁。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以峭壁和众多修行者为背景,探讨了对自然与未知的探索与认知。首句“万仞崖头曾借路”,描绘了一幅高耸入云的山崖景象,仿佛是通往某种精神或智慧彼岸的象征之路。次句“百千禅侣尽生疑”,则引入了众多修行者的形象,他们面对如此险峻的路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确定,暗示了在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的困惑与挑战。

接着,“只因满眼多巘崄”,进一步解释了修行者们疑惑的原因——眼前的路途充满了险阻与艰难,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障碍,也是心理上的考验。最后一句“不识天然却问谁”,则提出了一个深思的问题:在面对困难与未知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自然之道,还是仅仅在寻求他人的解答?这句话蕴含了对自我探索、独立思考与内在智慧的呼唤,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应盲目依赖外力,而应深入内心,寻找自己的答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山的艰难旅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挑战与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了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3)

释法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冯济川题枯髅图

形骸在此,其人何在。日炙风吹,掩彩掩彩。

形式: 四言诗 押[贿]韵

岩上桃华开,华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达磨正宗,衲僧巴鼻。堪嗟迷者成群,开眼瞌睡。

头上是天,脚下是地。耳朵闻声,鼻孔出气。

敢问云堂之徒,时中甚么安置。

可怜双林傅大士,却言祇这语声是。

形式: 偈颂

会了唤作禅,未悟果然难。难难,目前隔个须弥山。

悟了易,易易,信口道来无不是。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