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其二)

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

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

蛟鼍任险怪,不度如我何。

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翻译

晋国人杀了鸣犊,孔子不愿过河。
黄河水浩荡,他在河边吟唱悲歌。
难道没有船只和桨?只是害怕蛟龙和鳄鱼。
蛟龙和鳄鱼虽凶险,它们怎能理解我为何不渡。
大雁一旦展翅高飞,哪里还会忧虑被网罗捕捉。

注释

晋人:指晋国的人。
鸣犊:一头名叫鸣犊的牛,可能是象征或事件的代称。
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河:黄河。
临流:面对河流。
舟与楫:船和桨。
蛟鼍:古代传说中的水怪,如蛟龙和鼍龙。
任:不管,不顾。
我何:我怎么样。
黄鹄:黄鹄,即天鹅。
网罗:渔网,这里比喻束缚或陷阱。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于石所作,名为《感兴(其二)》。首先,从诗的结构来看,它采用了古典诗歌常用的四言或五言句式,整体节奏平稳,给人以沉稳深远之感。

开篇“晋人杀鸣犊,孔子不渡河”两句,引用了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晋文公时,有臣子杀死了一只能够预示风雨的神鸟——鸣犊,从而导致天气失常。此处借用这个典故,以此喻指孔子在遇到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情况时,选择了避让而不强渡。这里传达的是一种智者对待变局的态度,即面对不可抗力时的明哲保身。

接着,“河之水洋洋,临流一长歌”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情感抒发。诗人站在奔腾不息的大河边上,感慨万千地吟唱了一曲长歌。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写照。

“岂无舟与楫,所惧蛟与鼍”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设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担忧:难道没有渡船和桨么?为何要畏惧水中的蛟龙和怪兽呢?这里的“蛟与鼍”,实际上象征着世间的种种险恶和不测,诗人所表达的是面对未知和危险时的忧虑。

最后,“黄鹄一远举,奚忧婴网罗”两句,用黄鹄(一种水鸟)作为比喻,描绘出诗人想要摆脱尘世羁绊、冲破束缚的情怀。黄鹄远飞,象征着自由和超脱;而“奚忧婴网罗”则是对那些被社会纷争所困的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自然景物以及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和个人精神自由的向往。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兴(其一)

吴起为鲁将,杀妻殊不仁。

乐羊伐中山,食子太无情。

功名苟为重,骨肉无乃轻。

以此谋富贵,何如甘贱贫。

沛丰三尺剑,抵掌收楚秦。

未央玉卮寿,以功骄父兄。

惜哉一杯酒,终愧一杯羹。

形式: 古风

路傍女

路傍谁家女,踌躇不能去。

自言妾小时,家本樵川住。

十五嫁良人,长年秉机杼。

辛勤奉舅姑,足不越庭户。

去年秋枣红,边人健如虎。

移家入深林,自谓百无虑。

空山鸣剑戟,失色骇相顾。

星散各偷生,不幸适相遇。

妾身如风花,飘零委尘土。

妾命如蜉蝣,焉能保朝暮。

一死恨不蚤,空为年少误。

去去忽相失,零落在中路。

妾有乳下儿,咿哑方学语。

四海尚干戈,安知尔生死。

回首望天涯,家山在何处。

妾命负所天,顾影惟自怜。

自怜轻失节,天下何独妾。

形式: 古风

鹊鸦行

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

世以鸦为凶,鸣多人辄嗔。

吉凶一以定,嗔喜此焉分。

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

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

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

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

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

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

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

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

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

邪正苟倒置,是非竟难陈。

人事无不然,何独此微禽。

形式: 古风

端午次韵和徐改之(其一)

榴花灼烁露初乾,乍试香罗怯晓寒。

自古独醒多见忌,与君一醉笑相看。

无邪安用艾悬户,徇俗聊将黍饤盘。

千载沉湘呼不起,至今遗恨楚江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