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花

兰釭和气散氤氲,忽作元珠吐穗新。

膏脉破芽非藉手,敷芳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燄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兰釭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忽然像元珠般绽放出新的生机。
花朵并非人工催生,自然生长,即使在春天以外也能绽放芬芳。
这让人联想到远方的故事,扰乱了寒冷被窝中的人。
我想要对这生机表达怜爱,即使生活清贫,也欢迎客人来访。

注释

兰釭:形容点燃的兰花灯,散发出温馨的光芒。
氤氲:形容烟雾缭绕或香气弥漫。
元珠:比喻新生的事物或精华部分。
膏脉:比喻植物的生长力或生命力。
藉手:借助外力,这里指人工干预。
敷芳:散发出芳香。
不关春:即使不是春天也能开花。
海角天涯:形容遥远的地方。
衾寒枕冷:形容夜晚的寒冷和孤寂。
生怜:产生怜爱之情。
心燄:内心的热情。
好客:热情待客。
致清贫:即使生活清苦,也愿意以诚挚待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所作,名为《灯花》。从诗的内容来看,朱淑真通过描绘兰花与灯花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

“兰釭和气散氤氲,忽作元珠吐穗新。”这里的“兰釭”指的是兰花,而“元珠”则是比喻灯花。诗人通过这两种美好事物的对比,表达了它们各自独特的韵味和生长过程,既有兰花清雅脱俗之感,也有灯花璀璨夺目的光彩。

“膏脉破芽非藉手,敷芳成艳不关春。”这两句强调了自然之物的自在生长,不依赖外力,也不受季节限制。兰花与灯花各有其独特之美,而这些美好并非由人工创造或受到春天气候变化的影响。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这两句则转向了对远方事务和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于复杂而遥远的事物持有怀疑和排斥的情绪,这些纷争只会让人感到寒冷和不安。

“我欲生怜心燄上,何妨好客致清贫。”最后两句表明诗人的愿望是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即使是对美好的追求也不希望因此而陷入世俗的纷争与污染。这里的“好客”可能指的是欢迎那些能够理解和欣赏她心灵世界的人,而不在乎物质上的贫富。

总体来看,朱淑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以及对超脱世俗纷争、保持内心纯净的一种向往。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审美和理想。

收录诗词(367)

朱淑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 号:幽栖居士
  • 籍贯: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约1135~约1180

相关古诗词

初冬书怀

触目园池景,荷枯菊已荒。

风寒侵夜枕,霜冻怯晨妆。

江上枫翻赤,庭前橘带黄。

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初夏二首(其一)

枝上浑无一点春,半随流水半随尘。

柔桑欲椹吴蚕老,稚笋成竿綵凤驯。

荷嫩爱风攲盖翠,榴花宜日皱裙殷。

待封一?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倖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前韵见寄(其一)

忽得南来信,殷勤慰我心。

新诗怜后逸,清论忆容音。

目断乡程远,楼高客恨深。

三年重会合,依旧见荆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和前韵见寄(其二)

忆昔江头别,相看对古津。

去来分橹棹,南北隔音尘。

把酒何时共,论文几日亲。

归宁知有约,綵服共争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