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绝学无忧篇》由元代道士李道纯所作,其内容深邃,旨在阐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生活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哲理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摆脱烦恼,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日用总玄玄,时人识未全。”开篇即点明生活的奥秘与复杂性,指出大多数人并未完全理解其中的真谛。“当推心上好,放下口头禅。”强调内心的善良与真诚比口头的教条更重要,鼓励人们以实际行动而非言语来表达善意。
“法法非空法,传传是妄传。”这一句揭示了佛法的真谛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传承的智慧。“不益便无损,不变岂能迁?”提醒人们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不因外界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
“不垢亦不净,无缺亦无圆。”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认为真正的纯净与完美并不存在于表面,而是在于内心的修养与认知。“莫着嗔和喜,何愁迍与邅。”告诫人们不应被情绪所左右,这样才能避免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
“不闻兴废事,名利不相牵。”强调远离名利的诱惑,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与成长。“精粗无爱恶,妍丑不憎怜。”倡导对一切事物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因外在的差异而产生偏见或喜好。
“打开人我网,跳出是非圈。”鼓励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限,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视野。“清虚不好古,恬澹倦希贤。”提倡顺应自然,不拘泥于传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休思今世后,放下未生前。”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放下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执着。“从他佛是佛,任伊仙是仙。”表达了对不同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包容。
“既无尘俗累,何忧业火煎。”强调摆脱世俗的束缚,内心自然会得到解脱。“有无俱不立,虚实任相连。”指出在有与无、虚与实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
“来去浑忘却,死生何预焉?”表达了对生死的超然态度,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居止无余欠,随处任方圆。”倡导随遇而安,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情境。
“饥来一碗饭,渴则半瓯泉。”体现了简朴的生活哲学,认为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兴至自逍遣,困来且打眠。”鼓励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适时休息。
“达者明此义,休寻天外天。”最后,诗人呼吁那些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不必追求超越人类理解的神秘境界,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智慧。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哲理性的论述,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智慧,从而达到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