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梅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天山路边有一棵梅花树,每年在黄沙漫天之下绽放花朵。
昭君已经去世汉朝使者也已返回,来往的征人们只能在这里拴马休息。
日日夜夜风吹满整个山头,花瓣随着陇水向东向西漂流。
如果这花靠近长安的道路,繁华街巷的年轻人就没有机会攀折它了。

注释

天山路:指边疆地区的山路,此处特指天山附近。
傍:旁边。
梅: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年年:每年。
花发:花开。
黄云下:形容沙尘暴或沙漠地区特有的黄色天空。
昭君: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远嫁匈奴以和亲。
殁:去世。
汉使:汉朝的使者。
回:返回。
征人:出征的士兵或远行的人。
惟系马:只能在这里拴马,表示休息或悼念。
日夜:白天黑夜,强调时间的连续性。
风吹:被风所吹拂。
满陇头:遍布山头,这里指梅花花瓣遍布。
陇水:流经陇山地区的一条河,也可泛指边地的河流。
此花:这朵花,指前文提到的梅花。
若近:如果靠近。
长安路:通往长安的路,长安为唐代都城,代表繁华与权力中心。
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代指繁华的都市。
年少:年轻人。
无攀处:没有机会去攀折或亲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的萧瑟画面,通过一株孤独的梅花,反映出诗人对历史、边疆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意境,天山之旁,一枝孤独的梅花在漫长岁月中,每到春季便在苍茫的黄云之下绽放,其坚韧不拔、孤傲自立,与边塞的荒凉相呼应。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这两句诗通过历史上的王昭君故事,暗示了边疆的战争与离别,以及人生的无常和悲哀。昭君已去世,而汉朝的使者却还在返回之路上,前后的征战者们只有劳顿的马匹相伴。

"日夜风吹满陇头,還隨陇水东西流。"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日夜不息的风吹拂过高原之上,而那些征战者们的往事则随着河水东流西去,无从寻觅。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寄托。如果这枝梅花能在繁华的长安街头,它定会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但在这边塞之地,连年轻时的攀附之处都无从寻觅,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现实中的孤独。

整首诗通过梅花这一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边塞风光相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边塞咏史之作。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本性慵远行,绵绵病自生。

见君绸缪思,慰我寂寞情。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

彼愁此又忆,一夕两盈盈。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酬柏侍御闻与韦处士同游灵台寺见寄

西域传中说,灵台属雍州。

有泉皆圣迹,有石皆佛头。

所出薝卜香,外国俗来求。

毒蛇护其下,樵者不可偷。

古碑在云巅,备载置寺由。

魏家移下来,后人始增修。

近与韦处士,爱此山之幽。

各自具所须,竹笼盛茶瓯。

牵马过危栈,襞衣涉奔流。

草开平路尽,林下大石稠。

过郭转经峰,忽见东西楼。

瀑布当寺门,迸落衣裳秋。

石苔铺紫花,溪叶裁碧油。

松根载殿高,飘飖仙山浮。

县中贤大夫,一月前此游。

赛神贺得雨,岂暇多停留。

二十韵新诗,远寄寻山俦。

清泠玉涧泣,冷切石磬愁。

君名高难闲,余身愚终休。

相将长无因,从今生离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雉将雏

雉咿喔,雏出㲉,毛斑斑,觜啄啄。

学飞未得一尺高,还逐母行旋母脚。

麦垄浅浅难蔽身,远去恋雏低怕人。

时时土中鼓两翅,引雏拾虫不相离。

形式: 古风

精卫词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