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虞集所作的《代石答五首》中的第二首。虞集以石为题,借物抒情,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昔观一柱观,还度几重湖。” 开篇即以“一柱观”与“几重湖”构成对比,一静一动,一高一低,描绘出诗人行旅中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
“雪尽身还瘦,云生势不孤。” 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境遇的变化。雪尽则身瘦,象征着经历风霜后的坚韧;云生则势不孤,寓意着即使身处逆境,也总有希望与支持相伴。这种对比和比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韧性的赞美。
“研穿邺台瓦,赋就草堂图。” “邺台瓦”与“草堂图”形成鲜明的古今对比,前者代表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后者则是诗人的创作空间,象征着精神世界的纯净与自由。这两句既是对古代文化遗迹的追忆,也是对当下创作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执着。
“芝阁玄云在,危踪敢藉扶。” 最后两句中,“芝阁”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玄云”则代表了未知与挑战。“危踪”指困难与危险,而“敢藉扶”则表明诗人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决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面临艰难险阻,但依然坚持追求理想,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