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养堂

灵椿未老雕风霜,音容一去空高堂。

堂阴萱草喜无恙,金英翠叶相辉光。

椿枯不复荣,终天恨何极。

时凭梦魂中,聊得见颜色。

赖此忘忧花,岁久犹未衰。

花前称寿花下拜,爱花长与花相随。

暮兴羊枣思,朝尽板舆乐。

北邙路虽遥,西山日亦薄。

此心一日几悲欢,舞罢斑衣泪还落。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思养堂》是明代诗人郑文康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对已故长辈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灵椿未老雕风霜”以“灵椿”比喻长寿的长辈,暗示其虽年迈但生命力顽强,却在岁月的风霜中逐渐老去。接着“音容一去空高堂”一句,直接点明了长辈的离世,使得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居所变得空荡而寂寥。高堂,这里指长辈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长辈的存在与影响。

“堂阴萱草喜无恙,金英翠叶相辉光”转而描写萱草(一种象征母亲或长辈的植物)在堂阴下生机勃勃,金黄的花朵与翠绿的叶子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同时也反衬出对长辈的怀念与哀思。萱草在这里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美好,也寄托了诗人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祝愿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椿枯不复荣,终天恨何极”表达了对长辈去世的深切哀痛,椿树象征着长辈的生命力,其枯萎不再生长,意味着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这种遗憾与痛苦难以言表。接下来,“时凭梦魂中,聊得见颜色”则描述了诗人通过梦境来与已故的长辈相聚,虽然只是短暂的相见,但足以慰藉心中的思念。

“赖此忘忧花,岁久犹未衰”中的“忘忧花”可能指的是萱草,它在诗中被赋予了抚慰心灵、缓解悲伤的作用,即使时间流逝,这份安慰依然存在,成为诗人面对失去亲人之痛时的一丝慰藉。

最后,“花前称寿花下拜,爱花长与花相随”表达了诗人对长辈的敬仰与怀念,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通过与萱草的相伴,表达对长辈的爱与尊敬。

“暮兴羊枣思,朝尽板舆乐”则是对长辈生前生活片段的回忆,既有对长辈晚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也有对长辈生前快乐时光的怀念。

“北邙路虽遥,西山日亦薄”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北邙路是中国古代丧葬之地,西山日薄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此心一日几悲欢,舞罢斑衣泪还落”总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都与对长辈的思念紧密相连,即使在欢庆之时,泪水也会不期而至,表达了诗人对长辈深深的怀念与不舍。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已故长辈的深切怀念与哀思,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亲情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题舟人吹笛图

去年遭水潦,今年复旱暵。

米价抵珍珠,薪刍贵如炭。

壮夫饥饿尽成鬼,水上漂流不可算。

舟行此经过,伤心忍回首。

沿江人家拆屋卖,拆去大间存小半。

且图苟延今日命,肯顾明朝与来旦。

夫弃妻兮母弃子,兄弟谁能不分散。

幸我民性良,宁死敢思乱。

皆赖朝廷福,使我如堵安。

笛中吹出总民情,笛里凄凉眼尽经。

一曲未终双泪落,使君酒醒好来听。

形式: 古风

思亲词

人皆有父我独孤,人皆有母我独无。

此身不知竟何得,白日堂上将谁呼。

我非本无父,有父疽背殂。

我非本无母,有母归玄都。

百年哀怨不可极,仰天俯地声呜呜。

羹墙未易即,梦寐还能通。

精灵会有期,永矢相为从。

我愿丹青手,写出平生面。

思诚在敬恭,对此一方绢。

不须徐肇返魂香,暮暮朝朝与相见。

形式: 古风

送沈秩下第还山中

沈郎读书如好酒,终日喃喃不停口。

愈醉愈贪滋味佳,半夜葩经犹在手。

沈郎作文如作画,万象森罗同造化。

江湖巨眼一见之,争致千金来问价。

读书作文未足奇,胸中抱负谁能知。

立心要做三代士,不数汉唐群小儿。

相逢俗客腰懒折,共骂书生太豪杰。

我言沈郎不独铁作腰,请看沈郎心肠都是铁。

昨日当场选乡试,诸子竞陈椒与桂。

满前辛辣气多烈,掩却太羹玄酒味。

沈郎笑歌归去来,读书更上山中台。

人传沈郎颇不乐,我言此子器量非瓶罍。

劝君且暂居田野,颜渊称舜何人也。

来科夺取黄金榜,上元压倒纷纷先进者。

形式: 古风

竹溪

竹溪之水清且涟,竹溪之竹多如烟。

竹溪主人懒出仕,三十躬耕溪上田。

借问竹溪何所在,西望玉山东近海。

一都门户五千家,十代衣冠三百载。

城中有客过竹溪,尽说王家风景奇。

风景虽奇何足数,主人心事吾能知。

溪南溪北皆春水,岂但楼船往来此。

种竹不种杨柳枝,非畏旁人呼俗子。

古人沧浪歌濯缨,濯缨为怕尘埃生。

主人日日临溪水,要濯此心如镜明。

竹林虽曰主人主,常年亦听都氓取。

扫叶为薪笋疗饥,贫寒开口何曾沮。

君不见七贤六逸风流师,兰亭修褉夸文辞。

烦君从事汤盘刻,更读少陵桃树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