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钱塘怀古》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鸣雷所作,通过对钱塘江畔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感慨。
首联“越鸟偏从越客栖,哑哑飞过秣陵西”,以越鸟与越客的互动,营造出一种异乡与故土的交织感,越鸟仿佛在向越客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越客则在鸟声中寻找着心灵的慰藉。哑哑的叫声,既是自然之声,也暗含了历史的沉默与深沉。
颔联“梦归杨柳多生水,心想芙蓉尽种堤”,通过梦境与想象的结合,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幻想世界。杨柳依依,水波轻漾,似乎在诉说一段段古老而又缠绵的故事;而心中所想的芙蓉,则是美好与纯洁的象征,它们种植在堤岸上,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颈联“江色草侵吴地阔,月明帆隔楚天低”,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钱塘江水色与岸边的草地相连,展现出广阔无垠的吴地景象;而月光下的帆影与低垂的楚天,则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既有自然之美的展现,也有对远方与未知的遐想。
尾联“相招直向渔人问,棹入沧浪何处溪”,以向渔人询问的方式,引出了对探寻与发现的渴望。棹入沧浪,意味着深入探索未知的旅程,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深处的追寻与思考。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探索,更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钱塘怀古》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情回顾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以及对未来探索的无限期待,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