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其一)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那位神仙般的天师已经离去,他的玉印流传世间被人们视为珍宝。
故乡的后代如今还在遭受苦难,满山的秋叶怎能庇佑他们成为神灵。

注释

天师:指代有道术的高人。
化去:消失不见。
玉印:象征权力或重要的传家宝。
共珍:共同珍视。
故国:故乡,祖辈生活的地方。
子孙:后代子孙。
尚:仍然。
死:苦难或困苦。
岂能:怎能,表示怀疑或否定。
神:神灵,超自然的力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古人特别是道教宗师张道陵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思。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这两句开篇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天师——这里指的是张道陵——已经仙逝,但他留下的玉印(象征着他的教义和精神)却被后人传承并珍视。这两句设置了全诗的基调,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这两句则是转向现实,苏轼感慨于“故国子孙”依旧沉迷于世俗纷争,而不去追求超脱和精神的提升。最后一句“满山秋叶岂能神”,则是在问道,即便是这片被认为有仙气的安乐山上的树叶,是否也能指引人们达到心灵的净化呢?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深邃,充分体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才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与超脱、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其二)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馀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鱼]韵

再和马图

我年十五游关西,当时惟拣恶马骑。

华州城西铁骢马,勇士十人不可羁。

牵来当庭立不定,两足人立迎风嘶。

我心壮此宁复畏,抚鞍蹑镫乘以驰。

长衢大呼人四走,腰稳如植身如飞。

桥边争道挽不止,侧身逼坠壕中泥。

悬空十丈才一掷,我手失辔犹攒蹄。

回头一跃已在岸,但见满道人嗟咨。

关中地平草木短,尽日散漫游忘归。

驱驰宁复受鞭策,进止自与人心齐。

尔来十年我南走,此马嗟嗟入谁手。

楚乡水国地卑污,人尽乘船马如狗。

我心未老身已衰,梦寐时时犹见之。

想图思画忽有感,况复慷慨吟公诗。

达人遇境贵不惑,世有尤物常难得。

宁能使我即无情,搔首长歌还叹息。

形式: 古风

再寄

宛丘之别今五年,汴上留连才一日。

残生飘泊客东南,忧患侵陵心若失。

先生神貌独宛然,但觉岩岩瘦而实。

有如霜露入秋山,扫除繁蔚峰峦出。

自言近读养生书,颇学仙人饵芝朮。

披寻图诀得茯苓,云是松间千岁物。

屑而为食可不饥,功成在久非仓卒。

上侔金石免毒裂,下比草木为强崛。

涓涓漱纳白玉津,鍊以真元纳之骨。

神仙自是人不知,岂为难求废其术。

我闻公说心独嗟,欲问太虚穷恍惚。

奈何不使被金朱,乃俾枯槁思岩窟。

又观世事不可常,倚伏谁能定于一。

终身轩冕亦何赖,况有朝升而暮黜。

何如端坐养形骸,寿考康宁无夭屈。

乃知岂即非良图,却笑儿曹嗜糠籺。

青衫弟子昔受经,赋分羁穷少伦匹。

自知无命作公卿,颇亦有心穷老佛。

但思饱暖愿即已,妄意功名心实不。

终期策杖从公游,更乞灵丸救衰疾。

形式: 古风

农妇

耕田衣食苦不足,悠悠送子长河曲。

同行不可别未忍,日暮河边仰天哭。

男儿从军薄妻子,妇人随夫誓生死。

封侯佩印未可知,不道沙场即为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