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

海内儒生十七万,日诵诗书头白半。

中有成名当路人,却视诗书犹弊券。

犹弊券,可奈何。

劝君收泪莫零落,古往今来此辈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古代读书人的命运与困境。毕仲游以“海内儒生十七万,日诵诗书头白半”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庞大的读书人群体,他们每日勤勉诵读诗书,直至鬓发斑白,却未必能功成名就。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矛盾,即尽管广泛普及了教育,但并非所有努力都能转化为实际的社会地位或财富。

接着,“中有成名当路人,却视诗书犹弊券”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那些虽有名声却如同过客般的读书人,他们对曾经视为生命之源的诗书,如今却仿佛一文不值的破旧票据,表达了对社会公平性和教育价值的质疑。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反思。

最后,“犹弊券,可奈何。劝君收泪莫零落,古往今来此辈多。”诗人以无可奈何的语气,劝慰那些因遭遇挫折而心灰意冷的读书人,提醒他们历史长河中,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鼓励他们不要轻易放弃,因为坚持和希望总是存在的。这句话既是对个体的安慰,也蕴含着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希望未来能够实现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机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读书人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体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收录诗词(266)

毕仲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古冢行

朝行古冢东,暮行古冢西。

冢中古人骨已朽,冢外游子今何之。

朝食古道南,暮食古道北。

道傍古迹不可见,道上行人常役役。

古人居今人必爱,今有古人人不识。

面前和好儿女颜,背后往往张弓射。

拂衣归去非不会,无宅无田归未得。

长靴短笏随众人,敛首低颜为俗客。

深居晏坐尚恐喧,平路缓行犹恐蹶。

口中有声未尝吐,咽入喉咙化为血。

君不见谷口郑子真,又不见蜀中扬子云。

子真老死耕岩石,子云嗜酒惟醺醺。

丈夫穷达皆有命,万事得失非由人。

街头沽贩味虽薄,犹可赊来倾入唇。

形式: 古风

提葫芦行

提葫芦,竹丛里鸣。昔尝见人学,今乃闻尔声。

草深山远径路狭,春尽日长花竹明。

往来行人竟何事,足茧縢穿千里行。

离家去国已牢落,况复饥渴贪前程。

是时闻尔劝沽酒,下马解带留长亭。

形式: 古风

花溪四松

君不见吾植四松树,多植六松非溢数。

高织筠笼避猛风,频挑壤穴防根蠹。

直干清音已可怜,短长尺寸诗可传。

草堂旧客今安在,锦里花溪四百年。

形式: 古风

观文与可学士画枯木

韦偃树石名天下,后日良工无及者。

任侯借我枯木图,石气苍茫若唐画。

画时只用床头笔,与可亲题是真迹。

霜皮合抱隐不彰,老盖支离存半壁。

梢摧骨朽心已穿,干烂龙鳞体犹瘠。

生意虽休根柢在,崛强杈牙倚天黑。

胶流断节文理深,笋枝剥落如针直。

坐久疑行古塞外,凌空惨淡千年色。

起身就视觉有神,不见笔痕惟淡墨。

岂徒挥洒无人似,苦节清风贫到死。

任侯珍重竟何如,不独画好心君子。

若使与可为俗流,枯木虽佳侯不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