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
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科举落第后的深刻感慨和自我反思。开头两句“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直接抒发了作者因为科举未中而与他人相遇时的悲伤心情,以及对一生理想和抱负的迷茫和困惑。
接着,“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则描绘了诗人在落第之后,头发早白,如同桂花般零落,而内心的悲痛如同泪水和鲜血一般,渗透到了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之中。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这两句则转换了一下情景,从自然环境中寻找寄托。这里的“风高摧羽翮”形象化地描绘了诗人心境的动荡,而“江边春在忆樵渔”则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于那些过往的平凡而快乐时光的思念。
最后,“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馀”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命运和上天的顺服,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坚韧不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态度。诗人认为,即使没有功名,也应该对生命中的每一刻保持感激之心,不必等到功成名就时才意识到这一点,哪怕是死后也不留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落第后的种种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一醉曾将万事齐,暂陪欢去便如泥。
黄花李白墓前路,碧浪桓彝宅后溪。
九月霜中随计吏,十年江上灌春畦。
莫言春尽不惆怅,自有閒眠到日西。
笙歌只是旧笙歌,肠断风流奈别何。
照物二年春色在,感恩千室泪痕多。
尽将魂梦随西去,犹望旌旗暂一过。
今日尊前无限思,万重云月隔烟波。
缑山双去羽翰轻,应为仙家好弟兄。
茅固枕前秋对舞,陆云溪上夜同鸣。
紫泥封处曾回首,碧落归时莫问程。
自笑沧江一渔叟,何由似尔到层城。
早年天上见清尘,今日楼中醉一春。
暂肯剖符临水石,几曾焚笔动星辰。
琼台雪映迢迢鹤,蓬岛波横浩浩津。
好是仙家羽衣使,欲教垂涕问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