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督

谁能见歌舞,不自爱阳春。

少年双泪落,知是他乡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歌舞之美的感慨以及对异乡人的同情。首句“谁能见歌舞,不自爱阳春”以反问开篇,表达了对那些沉迷于歌舞享受的人的疑问,暗示了诗人对于真正价值的思考。接着,“少年双泪落,知是他乡人”则通过一个少年的形象,展现了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引发了读者对于离乡背井、远离故土之人的深切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反思,也触及了人性中普遍的孤独感和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情感共鸣,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广泛的共鸣性。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作蚕丝(其一)

拾蚕蚕如指,出桑桑如掌。

一日三箔眠,交侬那得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养]韵

作蚕丝(其二)

大茧大如卵,小茧垂其腴。

三秋上织作,君看罗绣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碣石篇(其一)

碣石中怒,沧海北倚。元气吐欱,若偃若起。

长风相薄,跳波千里。悬流冒颠,天汉外纪。

地轴高摽,毂转白日。与齐俱入,与汩偕出。

形式: 乐府曲辞

碣石篇(其二)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白日萧条,北风苦悲。

边声四起,胡马成群。爝火如星,列障如云。

钱镈既置,修我戈矛。裹粮坐甲,唯敌是求。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