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德美钟岐嶷,荣华倍感伤。
一时朝野恨,百世本支长。
出祖悲无憾,因山俭有光。
他年过嵩洛,望拜裕陵旁。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追悼皇太后所作的挽词第二首。诗人赞扬了皇太后的美德和卓越才能,称其德行高尚,才智出众,即使在荣华中也深感人生的无常和悲伤。诗人表达了对朝野上下失去这样一位贤良之人的深深哀痛,认为她的影响深远,不仅是一时之事,而是百世子孙的楷模。
"出祖悲无憾",皇太后在生前或许对家族的传承感到欣慰,没有遗憾;"因山俭有光",她的节俭美德如同山川般永恒,增添了家族的光辉。最后,诗人想象未来自己经过嵩洛之地,希望能有机会在裕陵(皇太后的陵墓)旁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既是对皇太后的赞美,也是对逝者深深的哀思,体现了苏辙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和历史感慨。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月缺年何久,龙飞事一新。
追崇名号正,同袝礼容均。
凤翣低迎日,龙輴细起尘。
都人知舜孝,拥绋尽沾巾。
昼锦西归及早秋,十年太学为亲留。
读诗俛就当年说,答策甘从下第收。
莫嫌簿领妨为学,从此文章始自由。
家有吏师遗躅在,当令耆旧识风流。
国老无心岂为身,五年朝谒慰簪绅。
元臣事业通三世,旧将威名服四邻。
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
比公惟有凌云桧,岁岁何妨雨露新。
齐鲁元勋古太师,寂寥千载恐无之。
昔归暂缩经邦手,复起还当问道时。
入谒何曾须掖侍,到家依旧拥旌麾。
孔公灵寿固应在,秋晚香山访佛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