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其一)

国老无心岂为身,五年朝谒慰簪绅。

元臣事业通三世,旧将威名服四邻。

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

比公惟有凌云桧,岁岁何妨雨露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国老无心岂为身,五年朝谒慰簪绅。
元臣事业通三世,旧将威名服四邻。
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
比公惟有凌云桧,岁岁何妨雨露新。

注释

国老:年高德劭的官员。
岂:难道。
为身:为自己。
朝谒:朝见。
慰:安慰。
簪绅:官员的服饰,代指士大夫阶层。
元臣:朝廷元老。
事业:功绩。
通三世:延续三代。
威名:显赫的声名。
服四邻:使四方邻居敬畏。
后生:年轻人。
真有道:真正有道德学问。
前事:过去的事情。
恐:恐怕。
无人:没有合适的人。
比公:相比您。
惟有:只有。
凌云桧:直入云霄的桧树,比喻长寿或高尚品格。
岁岁:每年。
雨露新:接受新的雨露滋润,象征不断更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文太师(可能是某位致仕官员)创作的送别诗,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他在政坛多年贡献的肯定。首句“国老无心岂为身”,称赞文太师淡泊名利,不以个人得失为念;“五年朝谒慰簪绅”则回顾了他长期在朝廷任职,深受官员们的尊敬。接着,“元臣事业通三世,旧将威名服四邻”高度评价了他的家族和个人功绩,连周边国家也为之敬畏。诗人感慨“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暗示文太师的智慧和经验无人能及。最后两句“比公惟有凌云桧,岁岁何妨雨露新”,以凌云挺拔的桧树比喻文太师的高尚品格,祝愿他在退隐生活中依然受到朝廷的关爱和人民的敬仰,如同新雨新露滋润树木一般。整体上,这是一首充满敬意和祝福的赠别诗。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其二)

齐鲁元勋古太师,寂寥千载恐无之。

昔归暂缩经邦手,复起还当问道时。

入谒何曾须掖侍,到家依旧拥旌麾。

孔公灵寿固应在,秋晚香山访佛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其三)

西都风物汉唐馀,天作溪山养退居。

盈尺好花扶几杖,拂天修竹倚庭除。

白头伴侣谁犹健,率意壶飧久已疏。

我欲试求三亩宅,从公它日赋归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毛滂斋郎

先志承颜善养亲,束装骑马试为臣。

酒肠天予浑无敌,诗律家传便出人。

拥鼻高吟方自得,折腰奔走渐劳神。

归来一笑须勤取,花发陈吴二月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