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其二)

齐鲁元勋古太师,寂寥千载恐无之。

昔归暂缩经邦手,复起还当问道时。

入谒何曾须掖侍,到家依旧拥旌麾。

孔公灵寿固应在,秋晚香山访佛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作为古代齐鲁的杰出人物,太师的地位恐怕千年难寻。
他曾短暂回归,展现过治理国家的才能,如今再次起身,恰逢寻求智慧的时刻。
当他入朝拜见,无需侍从簇拥,到家时依然威风凛凛,手持旌旗。
孔子的灵验和长寿本该仍在,秋天的傍晚,我将去香山探访他的佛祠。

注释

元勋:杰出的功臣。
太师: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经邦手:治理国家的能力。
问道时:寻求智慧的时机。
掖侍:随从侍候。
旌麾:旗帜,象征权力。
孔公:指孔子。
灵寿:指孔子的智慧和精神永存。
佛祠:供奉佛像的庙宇,此处可能暗指孔子的思想影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文太师(可能是某位在齐鲁地区有卓越贡献的官员)致仕还乡所作,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齐鲁元勋古太师”直接点出人物的功绩与地域背景,接着“寂寥千载恐无之”强调其历史地位的崇高。第二联“昔归暂缩经邦手,复起还当问道时”回忆文太师过去的执政经历,暗示他即使退位,智慧仍在,未来如有需要,依然能提供指导。第三联“入谒何曾须掖侍,到家依旧拥旌麾”描绘了文太师即使在家,威望犹在,无需他人扶持,依然受到尊重。最后一句“孔公灵寿固应在,秋晚香山访佛祠”以孔子的长寿和文太师可能的归隐生活为结,表达了对文太师健康长寿和精神追求的祝愿,以及希望能在秋天的香山寺庙中寻访他的踪迹。整首诗情感真挚,对文太师的赞美与祝福贯穿始终。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文太师致仕还洛三首(其三)

西都风物汉唐馀,天作溪山养退居。

盈尺好花扶几杖,拂天修竹倚庭除。

白头伴侣谁犹健,率意壶飧久已疏。

我欲试求三亩宅,从公它日赋归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毛滂斋郎

先志承颜善养亲,束装骑马试为臣。

酒肠天予浑无敌,诗律家传便出人。

拥鼻高吟方自得,折腰奔走渐劳神。

归来一笑须勤取,花发陈吴二月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王宗望郎中赴河东漕

春初戎马掠河壖,属国仓皇不解鞍。

未免驱民馈边食,旋闻奉使辍郎官。

年高转觉精神胜,虑稳要令事业安。

持节近看葱岭雪,拥裘应惯雁门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王适徐州赴举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