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绂所作的《杂诗(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首句“志郁食哽咽”,诗人以“志郁”形容内心的愁闷,通过“食哽咽”形象地描绘出因情绪低落而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的状态,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接着,“情欢酒忘醉”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描述了在情感欢愉时,借酒消愁的情景。然而,即使在欢愉之时,诗人也未能真正忘却忧愁,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如何饮食间,忧乐竟莫类”,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还是情感,忧愁与快乐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完全割裂。
“达人无不可,一以理自会”,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达观态度的推崇,认为只要能以理性看待事物,就能化解生活中的种种困扰。
“时序侵燠寒,晨昏互明晦”,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暗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适应生活的变化。
“苟能守吾中,外患亦何憝”,诗人强调了内心坚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内心坚定,外界的困扰便不足为惧。
最后,“忠信与笃敬,乃足寡尤悔”,诗人呼吁人们应坚持忠诚、诚信和恭敬的态度,这样可以减少错误和后悔。
“贤哉子张绅,吾当永为佩”,诗人以子张绅为例,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并表示将永远铭记并效仿其德行。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