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一)

楚人献奇璞,号泣足见伤。

宋愚得燕石,什袭固以藏。

至宝终自白,瓦砾归粪墙。

遭时自重轻,没世谁短长。

仪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

仁义信迂阔,功利足富彊。

举世已如此,念之热中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杂诗(其一)》,是明代诗人王绂所作。诗中通过对比楚人献奇璞与宋人得燕石的不同态度和结果,揭示了社会对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首句“楚人献奇璞,号泣足见伤”,描绘了楚人献出珍贵的美玉,却因无人识其真价值而痛苦哭泣的情景,表达了对真正价值被忽视的感慨。接着,“宋愚得燕石,什袭固以藏”则讽刺了宋人得到看似普通的石头却视为珍宝,精心收藏,反衬出前者的悲哀。通过这两组对比,诗人揭示了社会评价标准的不公和主观性。

“至宝终自白,瓦砾归粪墙”进一步强调了真正价值的最终显现,即便是被世人忽视的至宝,也终将被发现其价值;而看似珍贵的物品,最终可能沦为无用之物。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批判。

“遭时自重轻,没世谁短长”指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事物的价值会有所变化,而个人的贡献也可能被历史遗忘。这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仪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将纵横家张仪和秦相吕不韦与儒家孔子、孟子进行对比,前者凭借权谋和功利成就显赫,后者虽坚守仁义却显得彷徨。这不仅体现了对不同价值观的评价,也暗示了社会对功利主义的推崇。

“仁义信迂阔,功利足富彊”直接批评了过分追求功利的行为,认为坚守仁义、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虽然显得迂阔,但却是立身之本。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坚持。

最后,“举世已如此,念之热中肠”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对理想价值的深深渴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价值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669)

王绂(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诗(其二)

雅乐古而澹,其如世不好。

郑声何浸淫,四座舞且蹈。

感慨既异致,善恶难类报。

礿天苦幽玄,纷纷媚于灶。

所享苟非诚,罪福恐颠倒。

立身岂无术,理物良有道。

曾闻舞干羽,苗格罢征讨。

形式: 古风

杂诗

凄风西北来,时序属秋暮。

林野何萧条,草木怨霜露。

霜露亦何心,大化运行故。

须臾届严冬,坚冰日凝冱。

蛟龙已沈渊,蛰虫亦坯户。

涂我林下屋,裂我机上布。

阳春望望遥,薄言善调护。

形式: 古风

访陈羽士道宁因赠

我生乐夷旷,幽抱常冲虚。

偶客京华尘,不异林泉居。

时来访仙侣,相与论道书。

凝神入无象,妙观天地初。

物我既莫立,孰谓形迹拘。

吹笙碧桃春,天风动霞裾。

孤云度碧落,六合乃吾庐。

出门感群动,役役将何如。

形式: 古风

杂诗

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