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乌夜啼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庭院树上的乌鸦啊,你为何不在别处歇息?每夜半夜对着门户啼叫。
家人手持蜡烛走出门洞,惊扰了你在树上安眠,使你失群飞落。
你一飞就想要直冲云霄,却回回不舍离开这旧日的栖所。
天未亮时又绕着主人的房屋盘旋,想落下时却在空中与黑暗相遇。
即使风吹雨打也坚定不移,只因你家树头有着众多的好枝桠。

注释

庭树:庭院中的树。
乌:乌鸦。
不向别处栖:不在其他地方停留过夜。
夜夜夜半:每晚半夜。
家人:家中的人。
把烛:手持蜡烛。
洞户:门洞,指院门。
惊栖:惊扰了休息。
失群:脱离群体。
一飞:一旦飞翔。
直欲:直接想要。
飞上天:飞向高空。
未明:天未亮。
重绕:再次环绕。
主人屋:主人的房屋。
风飘雨湿:遭受风吹雨打。
亦不移:也不离开。
多好枝:很多适宜栖息的好树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一只黑色的鸟在夜晚啼叫,不愿意离开熟悉的栖息之地来表达一种依恋和不舍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反复等,使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这只乌鸦不愿意到其他地方去栖息。这既是对鸟的疑问,也是在探讨依恋旧地的情怀。

接下来的几句:“夜夜夜半当户啼。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描绘了乌鸦在深夜啼叫,家人点燃蜡烛时,鸟儿受惊而飞的场景。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鸟儿对旧栖息地的依恋。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这两句强调了乌鸦虽然一时冲动想飞向远方,但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也正好映射出诗人对于家园、故土的深情。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夜色未退,鸟儿又绕着主人的房屋飞翔,似乎想要接近这片熟悉的空间。这里通过“黑相触”表现了诗人对家园的向往和依恋。

最后,“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即便是风吹雨打,也无法动摇鸟儿对旧栖息地的忠诚。这也象征着诗人对于故土的情感,即使环境再恶劣,也难以改变这种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乌鸦夜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园、故土无法割舍的情感。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常见,是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和地域认同的深切表达。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思远人

妾思常悬悬,君行复绵绵。

征途向何处,碧海与青天。

岁久自有念,谁令长在边。

少年若不归,兰室如黄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单于不向南牧马,席萁遍满天山下。

却公不易胜,莫著外家欺。

锦江诗弟子,时寄五花笺。

花烧落第眼,雨破到家程。

一朝金凤庭前下,当是虚皇诏沈曦。

宣城四面水茫茫,草盖江城竹夹墙。

形式:

登石伞峰

作镇得良牧,抚戎惭匪仁。

每观龚黄化,煦物如阳春。

政简似多暇,游从邀众宾。

鸣驺镜水畔,舍棹耶溪津。

偶兹逢胜境,顿觉离嚣尘。

丞相筑室在,季方结庐新。

登临经绝顶,瞩眺怡心神。

金章照玉伞,龙节陵松鳞。

笙歌入中流,声角闻城闉。

更吟琼瑶篇,愿言书诸绅。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别故人赋得淩云独鹤

单嘶淩碧雾,风飏入青云。

九皋空顾侣,千里会离群。

望海飞恒急,摩天影讵分?

欲知凄断意,琴里自当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